楊秀平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帶來產業結構、就業崗位的調整,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類型、規格、專業結構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過對福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分析,提出加快福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滿足“一帶一路”的建設需求。各高職院校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下,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對專業需求趨勢科學預測,不斷調整自身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需求的吻合度,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和地方經濟建設。
關鍵詞: “一帶一路” 高職教育 專業結構
“一帶一路”是黨中央根據全球形勢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決策,涵蓋基礎設施、貿易、文化等建設內容,需要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反應最靈敏的一類教育,是技能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主陣地,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1]。為此,高等職業院校(以下簡稱高職院校)必須承擔起職業教育使命,培養符合“一帶一路”與經濟建設所需人才。
一、對高職教育專業結構的影響
專業結構指專業領域內各要素的構成狀態。即由專業口徑、內涵、質量等內部要素和專業設置、布局布點、培養規模、銜接關系等外部要素構成的有機綜合體。高職專業結構是高等教育結構的核心之一,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的辦學效益和服務水平[2]。
“一帶一路”的實施,必將帶來產業結構、就業崗位調整,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類型、規格、專業結構等提出新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應主動確立與“一帶一路”倡議相一致的教育發展思路,跟緊“一帶一路”的新形勢、新變化,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因為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關系密切,專業結構通過培養的人才結構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造和升級,反過來,產業結構通過人才需求、職業和技術結構、崗位變動等制約和影響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2]。高職院校只有不斷調整自身專業結構和區域產業形成極高的吻合度,才能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和地方經濟建設。
二、福建高職院校專業現狀分析
習總書記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了對福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有一個明晰的認識。以2010年-2017年為分析時間,以高職院校為分析對象,對專業結構實行分析研究。
(一)福建高職院校現狀分析。
截至2017年福建省高職院校共有52所(含已升本的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國家級示范院校2所,國家級骨干院校4所,省級示范院校8所,一般公辦院校14所,民辦院校21所(見表一)。國家級骨干和示范院校及省級示范院校都屬公辦院校,公辦院校多數由中專學校直升或幾所學校合并,個別院校由幾所成人專科學校合并而成,成立的時間在2000年左右;民辦院校21所中,有18所在2000年以后成立,達到了85.72%,最晚的一所成立于2014年。區域布局上除福州、廈門、漳州、泉州院校較集中之外,高職院校分布在全省各市及個別縣上,相對比較均衡。從滿足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率、家長滿意度等資料顯示,近年來福建省高職院校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教學質量、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能力明顯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90%以上,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家長、社會對學校辦學質量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已成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研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
(二)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自2010年以來,福建省高職院校發展迅猛,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體制機制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內涵建設顯著強化,辦學活力得到釋放,專業數量快速增多。由表一可以看出專業數量由2010年的943個發展到2017年的1769個,短短7年時間,增加了826個,增長了46.69%,每個學校的平均專業數量由18個增加到34個,增加了47%。其中:一般公辦院校由于原有專業數量較少,增幅較大,達到58.19%,兩所國家級示范院校原有專業數量較多,增幅雖然低于平均水平,只有29.84%,但平均專業數量已有62個,遠高于一般公辦院校。專業數量的增加反映了福建省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在擴大。
從各院校現有專業反映的問題看,專業設置盲目性較強,趨同現象嚴重,除水利電力、衛生、生物工程等幾所專業性較強的學校外,綜合院校開設專業類同度較高,民辦院校差別更小,一些專業還存在名稱不同但培養目標、核心課程基本相同的問題,院校設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專業,主要扎堆在財經、計算機、物流管理、工程造價等專業大類中,財經專業大類偏多,新專業種類和數量增長緩慢,缺乏特色,低水平重復辦專業現象普遍。
(三)新增專業與社會需求產業匹配度分析。
近年來,福建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提升學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需求的契合度,專業的覆蓋面在增強。特別是2011年以來,一些學校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對接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專業設置動態調整,一些院校開設了機器人、無人機、大數據、物聯網等專業,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斷提升。
1.新增專業與“一帶一路”需求匹配度分析
“一帶一路”建設中,大量工程項目上馬和實施,對鐵路、管道、電力、公路、港口與通信等產業的工程建設、設計施工、質量控制與保障、經濟管理等專業技術人才產生巨大的需求[3]。需要大量高技術、高技能,擁有跨專業和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從表二新增專業分析看,新增專業集中在工程建設與設計施工和經濟管理兩個大類。工程建設與設計施工包括與之接近的資產評估與管理、工程造價、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共65個,設置的時間基本上都集中在2012年-2015年的3年之間。其中示范院校與一般公辦院校18個,民辦院校47個,21所民辦院校中有20所院校都有相同或類似的專業。經濟管理新增98個,主要是財務管理、會計、審計、投資理財等相關專業。其中民辦67個,接近70%,一般公辦23個,示范等院校8個,新增的財務管理專業最多為21個,其中民辦院校12所、一般公辦6所、省級示范院校3所。此外,移動、通信類發展較快,主要集中在示范類院校,港口含船舶類有14個,主要集中在福建船政交通和廈門海洋等專業學院,其他專業比較分散,截至目前,管道、電力、公路這些專業開設的院校很少。
2.小語種專業開設狀況
福建主要貿易伙伴是東盟,占進出口額的50%以上,其官方語言達50多種。要與沿線各國實現“五通”,語言暢通是加強交流合作的前提,需要精通當地語言,更急需一批既懂語言又懂專業的建設者和工作人員,發揮其語言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消除沿線各國間語言溝通障礙。但截至2017年除一所公辦院校開設應用外語(馬來語方向)教育外,多數學校開設的只是英語專業,還沒有一所學校開設小語種專業。
3.新增專業與福建社會需求產業匹配度分析
國家賦予福建建設自貿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生態文明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新區等一系列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福建迎來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戰略機遇期。為適應福建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要求福建高職院校緊跟產業新業態,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加快培養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從調研結果看,新增專業集中度較高的是:電子信息、計算機、汽車、制造大類,而福建省的重點產業,如:船舶、鋼鐵、石化、紡織輕工裝備等對應專業數量較少。作為海洋大省的福建,涉及海洋的專業只有一所民辦院校,開設了海洋工程技術專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福建高職院校之間專業相近、較大眾化,沒有形成自己的院校特色。開設的專業與“一帶一路”需求匹配度不是很高,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夠緊密,重點發展的產業與專業設置不相適應,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有脫節現象。說明一些福建高職教育人士對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認識不到位,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調研不夠,論證不足,缺乏有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一些新辦高職院校沒有充裕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開展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的調研工作[4],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普遍準備不足,導致一些專業發展出現滯后和結構錯位等問題。福建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社會需要,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專業管理機制有待形成。
三、加快專業結構調整,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需求
福建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發揮著支點省份的作用。福建省高職院校必須適應“一帶一路”相關建設領域發展需求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對專業需求趨勢進行科學預測,保持高職教育發展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適度彈性,專業設置適當超前發展,實現專業集聚效應和產業對接緊密度、契合度。
(一)政府相關部門要做好統籌協調。
福建省委要明確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使福建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這需要福建省政府根據本省區域發展優勢,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中所處經濟帶、產業集群特點及需求制定人才需求規劃。利用大數據資源,教育部門與勞動就業保障、發改委、統計、經濟發展等部門建立數據平臺,與高職院校進行資源數據共享,從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產業發展及人才需求的預測、分析,協調產業結構與高職教育專業結構,制訂專業招生計劃,引導高職院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規模和結構,使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并行。
(二)主動適應“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急需人才。
福建高職院校要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探索與企業“走出去”相配套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特別是直接涉及“走出去”和“融進去”的急需專業,結合自身人才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發揮企業辦學的主體作用,校企合作,依托行業指導評價服務優勢,強化產教融合,推進企業、行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不失時機地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加強高職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形成與地方經濟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需求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相對接的專業體系,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加快高職教育改革步伐,培養高技能緊缺人才。
針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外語教育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語言教育特別是福建對應東盟主要國家的小語種(如泰國語、越南語等)納入培養計劃,納入學校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有條件的院校與沿線各國共同開發語言互通課程,構建語言互通協調機制,培養學生語言和勝任涉外工作崗位的能力。
(三)優化專業結構,提高與產業匹配度。
教育有自身的規律和培養周期,一個專業從招生到畢業生就業,至少需要三至四年時間,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可能一一對應,契合狀態不是固定和絕對的,但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失衡,會影響制約專業結構優化,這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大弊端。因此,福建高職院校要從適應“一帶一路”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專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為產業發展服務作為調整專業結構的立足點,積極參與地方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調研與預測分析,建立專業設置評價體系和精準化專業定位,在順應經濟、產業、技術結構調整需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實施產業結構與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減少專業設置類同度,確保技能型緊缺人才在總量結構和培養模式等方面,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吻合的專業布局,提高專業建設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
(四)創立科學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辦出院校特色。
人才培養最終要依托課程,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還應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對應“一帶一路”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所建立的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能力標準,思考和創立一套既能靈活組合又能精確控制課程實施還能與工作體系相匹配,組織嚴密、結構系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嚴格、規范地培養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逐漸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對高職教育提出新要求,福建高職院校應從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師資、教學內容到專業建設課程設計等方面圍繞“一帶一路”與福建地方經濟建設需要,更新內容、適時設置新專業,調整培養方案,加快培育出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滿足國家、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龍德毅.“一帶一路”觸發下的職業教育發展隨想[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7):6.
[2]龔森.福建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契合度實證研究[J].教育評論,2016(11):3.
[3]李夢卿,姜維.“一帶一路”我國內陸節點城市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J].職教論壇,2017(1):17.
[4]陳寶生.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N].中國教育報,2017-02-07(001).
基金項目:2017年度福建省社科規劃年度項目《福建省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研究》(項目編號:FJ2017
B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