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君
摘 要: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史料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其運用史料證明歷史結論。通過教學,學生獲取和梳理史料及利用史料進行歷史交流的能力。通過教師有層次、分階段的教學,學生形成踏實、嚴謹的科學精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解讀史料、歷史思維、交流觀點等層面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 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史料運用
史料解析是高考歷史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受到高中歷史對教學的重視。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史料運用能力與歷史思維,因此無論是從高考要求還是從新課程要求看,培養學生的史料運用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1.培養高中生解讀史料的能力
一是合理使用教材史料。從歷史教材要求看,初中歷史教學更多在于史料呈現,高中歷史教材對能力的要求明顯提升,注重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其中史料運用能力的要求較為突出。以人教版為例,四冊教材共引用史料共計208處,每課時平均達2條之多。高中階段的史料運用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實物史料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二是通過教材及教師提供的史料佐證教材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教材史料,用現成的史料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并通過練習提高史料運用能力。對教材中的史料,要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教材史料與其對應的歷史知識的關聯。比如《九一八事變》一課,提供“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的秘密奏章”的史料,并輔以相關提問。這些教材史料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理解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二是非文字史料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非文字史料構建教學情境而導入新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比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合理運用非文字史料能夠使歷史知識更加鮮活,容易使學生對不同歷史知識建立關聯,從縱深層面解讀史料。比如《明治維新》一課,教師向學生展現京都和東京不同建筑風格的照片,引導學生感受日本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實物的史證作用,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明治維新的歷史作用”的認識。
三是補充史料佐證歷史結論。教材中的史料多為知識的補充,帶有啟發性特征,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運用這些史料佐證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有效整合史料,并篩選和補充相關史料,使學生對史料的分析系統化、深度化。比如《五四運動》一課,在教材史料的基礎上,補充教材外的三則史料:
①五四運動前,出于經濟目的的工人罷工斗爭500多次——《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和工會》;②1911年工人參加南昌起義,1915年上海工人為反對《二十一條》而罷工,1916年天津工人為反對法帝國侵占老西開而罷工斗爭——《中國工會百科全書》;③1919年旅法歸國華工陳國梁吁請政府嚴禁米糧出口以保障工人生計——《20世紀上海大博覽》。
通過這些補充史料的解讀,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史料解讀過程中認識到“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真正原因,還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史料佐證不同歷史結論。通過史料解讀,引導學生向分析、歸納、總結的史料運用能力過渡。
2.培養高中生依據史料形成歷史思維的能力
(1)依據史料培養歷史分析和闡釋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解讀史料不僅僅是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史料資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歷史思考能力,讓學生成為有思想的讀者,即學生通過解讀更多的史料,對歷史進行更深刻的分析,明白歷史事件發生、影響、趨勢,并對歷史事件進行評價。2018年高考越來越注重學生對歷史現象的分析與個人觀點的呈現,教師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并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搜索與探究知識,從多角度得出分析結果,并對歷史事件進行自主闡釋,增加對史料的思辨意識,增強對史料的辨別能力。
比如《隋朝的建立》一課,為引導學生對同一歷史事件進行自主分析,得出結論,則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不同史料,讓學生對不同史料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歷史分析和闡釋能力。首先教師提出問題“隋朝運河的評價”,其次展示史料為四首詩:
①胡曾《詠史詩·汴水》;②李敬方《汴河直進船》;③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④宗元鼎《煬帝冢》。
以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些古詩詞史料進行解讀分析,闡述對隋朝運河的評價,以及對隋朝滅亡原因的分析。在這個分析過程中,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分析、闡述史料,還引導學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分析史料的客觀性,進而得出結論。
(2)依據史料培養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運用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教師應向學生展示各種史料,培養學生史料比較分析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史料分析得出“歷史結論”。此外,教師為培養學生“依據史料做出結論”的能力,應盡可能選擇“很難簡單證明對錯”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搜集史料,并通過分析、討論,闡述觀點,得出歷史結論。教師還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史料分析”教學,激發學生質疑、釋疑的意識,在不斷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提高史料運用能力,并在史料運用中將對歷史的感知上升到理性認識。
3.培養高中生依據史料交流觀點的能力
(1)初步解讀史料
通過對學生史料分析與解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從分析歷史問題便開始質疑,并自主思考、探索與分析,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之后教師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通過初步解讀史料,組織歷史語言,將結論撰寫出來。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嚴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結合當時歷史背景與條件進行初步解讀和分析;②善于選擇史料,把握典型和主體,注重史料解讀的全面性,避免偶然性、片面性的史料,從全面材料中概括結論;③史料解讀要遵循客觀性原理,要從史料解讀中得出結論,而非從“主觀定論”中收集史料解讀;④要全面選擇史料解讀,不可依據孤證做出結論;⑤要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認識古人思想,不可用現代人的思想揣測古人認知;⑥對史料內容的解讀要客觀、正確,尤其是外國史料,更應謹慎處理“跨文化”知識。
(2)初步利用史料撰寫歷史小論文
雖然歷史高考題中關于歷史論文撰寫的相關考核不多,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歷史語言組織能力、歷史事件和問題的描述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初步利用史料撰寫歷史小論文的能力,對其解答歷史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學生在運用史料學習歷史知識時,實質是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通過解讀史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在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其對歷史知識感興趣,有寫作的內在動機。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新史料材料、新知識和觀點,鼓勵學生自由思考。比如在《唐朝的開國和盛世》一課,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以自己興趣和歷史知識特長為出發點,在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三個皇帝中任選其一,結合教材課后指導進行分析研究,并撰寫200字—300字小論文。結果顯示,女生對武則天的關注較高,性格開朗的學生更多地關注唐太宗。這種興趣導向能夠保證學生更好地尋找史料,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高中生歷史學習的實際情況,給予學生足夠的研究時間和空間,要注重嚴謹性、全面性的引導,避免學生由于時間短而做出片面的結論。在小論文撰寫前,教師還應給予一定的指導,教會學生史料運用、小論文撰寫的方法,并對學生小論文的呈現方式、論證方式進行指導,提高學生語言組織及觀點表達的能力。在經歷史料解讀、史料分析與闡述、歷史小論文寫作等訓練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同一歷史問題進行研究,并結合不同史料得出不同視角的結論,闡述主要觀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培養學生運用史料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情,幫助和引導學生篩選史料,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感悟、感知,以及對史料價值、史證作用的理解和運用,并逐步掌握從史料中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史料教學,分階段、有側重地逐步提高高中生的史料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婷婷.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新課程(下),2016(4):88.
[2]姚蕾.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信息提取能力的培養[J].廣西教育,2016(26):130-131.
[3]胡偉琪.略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J].吉林教育:綜合,2016(29).
[4]吳美虹.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