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強
摘 要:古建筑對研究我國社會發展及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受到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很多古建筑出現破損,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需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及修繕。本文闡述了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原則,分析了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措施。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修繕;思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古建筑對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社會各界對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為提高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效果,充分發揮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及經濟價值,需深入研究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 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原則概述
首先,原真性保護及修繕原則。簡言之在保護及修繕古建筑時,需保持古建筑的價值特點,且保證古建筑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其次,完整性保護及修繕原則。在保護、修繕古建筑時,施工人員不僅需保證古建筑本體的完整性,還需對古建筑周圍的古街、古巷、古橋梁等進行保護及修繕。此外,還需保護與古建筑相關的非物質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最后,有效保護及修繕原則。工作人員需擴大古建筑保護及修繕范圍,擴大文化遺產范圍,深入挖掘古建筑涉及的民俗、藝術與文學等,同時還需加強對其的保護。此外,還需健全古建筑周圍的基礎設施。
2 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人民群眾保護意識較淡
首先,我國很多地區的人民群眾并不重視本地區的古建筑保護工作,人民群眾保護古建筑的意識較低;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開始選擇具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一部分人在游覽過程中會在古建筑上刻字,不僅破壞了古建筑的整體性,還影響了游客自身的形象;最后,一些開發商、經營者發現文化旅游可為自己帶來經濟利益,大量開發、破壞古建筑,這些都是影響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的重要因素。
2.2 古建筑保護方法較為落后
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在保護、修繕古建筑時,采用的方法較為落后,隨著社會及科技的發展,這些保護方法已不能滿足保護、修繕古建筑的要求。一些地區在保護、修繕古建筑時,改變了古建筑的外貌及結構,這不僅有悖于古建筑的修繕保護規律與目的,還影響了古建筑的完整性。
2.3 古建筑整體性被破壞
隨著我國城市規模地不斷增加,一些城市在規劃及建設過程中,并未考慮本城市的發展特征,致使一部分古建筑被破壞。雖然一部分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并未破壞古建筑的結構及外貌,但是由于古建筑周圍環境的改變,導致其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嚴重影響了古建筑的整體性及美觀性。此外,一些城市在城區改造時,雖采取一定措施對古建筑進行了修繕,但是古建筑周圍環境的改變,必然影響古建筑的整體性及美觀性。
3 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措施
3.1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古建筑的保護及修繕工作需要健全的法律機制提供依據。因此,政府部門需不斷健全相關法律規定,制定古建筑保護真誠,明確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原則(比如:《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此外,各地區需依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效措施保護古建筑,例如:在2009年慶元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依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古建筑進行了保護及修繕;同時,各地區各個部門需將嚴格懲處破壞古建筑的人,可采用罰款的方式進行處罰,比如:針對一些多次破壞古建筑或嚴重破壞古建筑的游客,可將其列入旅游黑名單,以此來約束其旅游行為。
3.2 使用合理的保護及修繕方法
在修繕古建筑時,需堅持“最小干預原則”與“最大限度維持原貌原則”,避免直接更換建筑物構件的維修方式。
在保護及修繕古建筑時,需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保證古建筑的原貌及結構,充分發揮古建筑的歷史價值。
修繕古建筑之前,需詳細檢查古建筑,詳細記錄古建筑構件破損程度及位置,并由保護單位、監管部門、文物與歷史專家構成古建筑修繕小組,科學制定古建筑修繕計劃。
古建筑修繕過程中,需詳細記錄修繕環節,并拍攝照片作為依據儲存,為之后的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提供根據。
科學選擇施工技術與材料。在修繕古建筑時,使用的建筑材料為木材、石材、磚瓦等,在修繕過程中,需保證材料與古建筑材料相同,同時還需保持古建筑原本的外貌及結構。若傳統施工技術與施工材料不能完成古建筑修繕工作,需在保證古建筑穩定性、安全性的基礎上使用新技術與新材料。
3.3 保證古建筑的整體性
古建筑與周圍的建筑及環境是一個整體,但是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古建筑周圍的環境被破壞,甚至在一些古建筑周圍建設了大量現代化建筑,嚴重影響了古建筑的整體性。因而,城市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需與文物管理部門進行溝通,對古建筑進行隔離規劃,保證古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統一性,充分發揮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及經濟價值。此外,在保護古建筑時還需重視古建筑的文物性質,針對一些紀念性古建筑,需就地保護;針對地域性或標志性建筑,則需保護古建筑的形象,充分展現古建筑的文化特點。
3.4 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由于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需要工作人員的參與,因此其素質將影響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效果,目前,我國古建筑保護與修繕人才較少。第一,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涉及的學科較多,因此工作人員需掌握建筑學、考古學、文物理論等學科的知識,工作人員需通過學習將古建筑保護及修繕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第二,學校需開設相關專業,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及古建筑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第三,深入研究古建筑保護理論,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及專業知識水平;第四,增加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方面的科研投入,不斷研發新方法及新材料。
3.5 確保修繕資金的投入
古建筑修繕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集體、個人及BT模式。因此,在投入資金時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屬于國家的古建筑,由政府部門出資修繕,并在修繕之后對其進行開發;其次,針對屬于村集體的古建筑,需由村集體出資修繕,假如村集體未籌集足夠資金修繕,可向政府部門申請修繕資金。
3.6 提升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
古建筑的保護及修繕工作不僅需要相關部門的投入,還需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因此,文物保護組織需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減少旅游中存在的不文明行為,營建良好的文物保護氛圍。此外,還可通過電視、微博、網站等媒體進行宣傳教育,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同時,相關部門還可通過舉辦古建筑相關的主題活動,提升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降低古建筑受損機率。
3.7 完善古建筑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
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古建筑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實現動態監測古建筑生存情況的目標。在建立古建筑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時,還需建立歷史信息、典故信息與文化信息管理系統,為古建筑的保護及修繕工作提供依據。另外,還需深入研究古建筑文化與技術,通過保護與修繕延長古建筑壽命,從而充分發揮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及經濟價值。
4 結語
總而言之,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屬于長期、系統性工程,因此工作人員需充分了解古建筑保護及修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針對性措施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古建筑保護及修繕效果,充分發揮古建筑的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建立故宮古建筑研究性保護機制的思考——以“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為例[J].紫禁城,2016(12):12-28.
[2]胡文峰.俄羅斯圣彼得堡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J].建筑施工,2016,38(8):1088-1090.
[3]林麗.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以金華白龍橋俞氏宗祠為例[J].價值工程,2017,36(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