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因素導致食品價格與服務價格明顯上漲的背景下,2018年2月中國CPI大幅回升至2.9%,比1月高出1.5個百分點。結合政府工作報告中3%這一全年通脹目標,市場對于中國通脹前景展開了討論。通脹在2018年會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又將對貨幣政策產生何種影響?
短期看,2月CPI大幅回升有很強的季節性因素。在春節效應與氣溫偏低的雙重影響下,食品價格,特別是蔬菜價格大幅上漲。2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4.4%,影響CPI上漲約0.8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春節帶動返鄉與旅游人次增加,推高交通旅游價格上漲;城市勞動者供給大幅減少,也帶動餐飲、理發與家庭服務業成本上漲。2月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5%,也比1月有明顯提升。
不少觀點認為,進入3月,伴隨春節因素的消退,CPI會有明顯下滑。但筆者認為,由于3—6月的CPI基數效應要比2月明顯提升,因而今年上半年通脹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相反,接下來的3月乃至二季度,CPI大概率仍會處于2.5%以上,個別月份甚至會接近或突破3%。
從基本面情況看,今年通脹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一,持續去產能可能推高上游產品價格。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將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考慮到全球經濟回暖帶動需求回升,受供應階段性偏緊的影響,預計今年鋼鐵價格仍將處于高位。其二,環保政策依然會從緊,而環保限產已經使豬肉價格減緩了下跌。其三,不排除輸入性因素可能對通脹造成影響。
從海外情況看,當前美國也出現了通脹回升的信號。根據美聯儲3月7日發布的經濟褐皮書,美國勞動力市場收緊,使得美國大部分地區的工資水平在2月下旬出現上漲,導致大多數地區出現溫和通脹;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近期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成本價格,并轉移給汽車等以鋼鐵為生產品的廠商,最終轉嫁給消費者,推升通脹。
基于此,筆者認為,雖然中國通脹短期看壓力不大,但展望全年,考慮到PPI對CPI的傳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維持高位,以及環保限產對豬肉供給限制等原因,今年通脹隱憂猶存,貨幣政策仍然需要保持整體收緊。實際上,這也是基于應對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需要。
從海外來看,考慮到今年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整體偏緊,為避免大規模資金外流的風險,未來中國的貨幣政策也有保持收緊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從國內來看,出于防范當前金融風險,守住金融安全底線的需要,以及抑制資產泡沫,積極穩步地推動去杠桿,緊貨幣與嚴監管將是今年政策取向的重要基調。
當然,伴隨著貨幣政策收緊,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也會加大。例如,今年春節前,由美股暴跌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動蕩,A股同樣哀鴻遍野。這背后與對全球通脹和對國內貨幣政策緊縮預期升溫密切相關。實際上,當前市場對于美國貨幣加息會快于預期,以及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已進入上行通道的判斷已然升溫。
展望2018年,除了通脹,金融市場大幅震蕩的局面或許還會與以下“灰犀牛”風險相伴而生:一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如何處理,以及相關政策變量對經濟和市場的可能影響;二是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存在不確定性,特朗普重打貿易牌的可能性增加;三是嚴監管背景下,諸如早前云南城投平臺打破剛性兌付、成都浦發銀行造假掩蓋不良貸款等風險點也在逐步暴露。
考慮到在政策寬松時很大程度被掩蓋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風險以及金融機構脆弱性等,在全球通脹預期升溫、貨幣政策收緊預期增加的背景下或會加劇,再加上當前中美貿易摩擦風險上升,中國金融市場將面臨較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