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幫勇
(重慶三峽學院 財經學院,重慶 萬州 40412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綜合國力的競爭也最終體現為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承載著我國偉大復興的夢想。大學生年輕有活力,思想活躍,“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是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的后繼者。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在國家倡導的“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下,各高校應當大力探索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模式和路徑。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解決當前部分大學生讀死書和死讀書的現象,更是提升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大學校園科技創新氛圍的形成,不斷形成理論知識、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調研發現,目前大多數地方二本院校在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缺乏積極創新的科技氛圍。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學術氛圍不濃,特別是對于處于內陸腹地一些經濟欠發達、交通相對落后的二本院校,接觸外界學術前沿和最新學術動態相對弱勢,加之文獻數據庫等建設落后等諸多原因,本該教學與科研并重的二本院校逐漸演變為“教學”為重的單元化模式高等學府,科研氛圍和師生的科研熱情都較低。很多教師只負責“教”,學生只負責“學”,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被動地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創新與科研跟大部分師生絕緣。此外,除了教學計劃以外系統的科研知識,學生知之甚少,很少有學生會自覺自愿地去擴大知識面,閱讀學術文獻的學生幾乎沒有。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靜心閱讀學術文獻對于二本院校的學生來說顯得尤為奢侈,他們更多的是接觸休閑娛樂的“快餐文化”。也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科技和創新是“高大上”的詞匯,“搞科研”是一流高校或是一流學科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創新與科技和地方二本院校“不搭邊”。大部分學生認為,二本院校的學生學好課本知識,考幾個有用的證書,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才是他們的“本分”。學生參與科技團隊和一些創新項目,更多的是為了獲取學分的需要或者成為美化就業簡歷的籌碼,發自內心對科研的喜愛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科技創新與教學嚴重脫節。就目前二本院校財經類專業的教學體系來看,大一的學生主要是打基礎,以思政、高等數學、英語和計算機等基礎學科為核心。大二學生主要學習《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基礎課,同時忙于參加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大三的學生忙于學習專業課程,忙于參加各種名目繁多的專業資格認證考試。就業壓力使得全民考證,在大三時學生考證熱情空前高漲。大四學生忙于考研、考公務員,考研的學生都在忙于背單詞、做數學習題、進一步強化專業課,沉浸于與考研相關科目的書山題海之中。考公務員的學生看《申論》和《行政能力測試》。總的來看,大一至大四,各年級各有該干的事情,任務相當繁重,應付這些事情很多學生已經力不從心,能夠從事科研創新的學生寥寥無幾,即使少數學生愿意參與科技創新團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創新作為一種能力和思維方式,這是難以直接從課堂學習中獲得,一般通過廣泛閱讀、參與實踐等方式開闊思路而潛移默化的形成,而目前財經類的教學體系中并沒有體現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思想,更多是偏于應試教育,依然是以成績論高低。首先,課堂講學與中學實質差別不大,“滿堂灌”是常見的現象,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并未形成。其次,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理論課時比重很高,即使開設了一些實踐課,但并未形成真正的實踐能力,更多的是形式重于實質。再次,課程的考核基本是閉卷考試,考前畫重點,學生背答案,導致學生不屑勤于思考,機械的記憶就可以獲得較高的分數。高校的重書本輕思維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培養出應用能力很強的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像財經類的文科專業更是如此。最后,課程體系當中,并沒有引導學生樹立“創新、科研”意識的教學安排,教學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學生即使想創新,也不知從何處下手,很盲目和迷茫。因此,二本院校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形式重于實質,重理論而輕實踐,注重成果展示,以論文、調研報告的結果論英雄。而事實上,研究的過程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動手能力的缺乏,學生難以身體力行,學生取得實質性的科研成果幾乎沒有。
第三,激勵機制不完善。首先,目前絕大多數院校科研經費都按照學科投入,理工科獲得的經費遠高于文科類專業,資金分配嚴重不公。在實驗室建設投入上,理工科投入也比文科高。文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致使諸如財經類等文科專業難以出現創新型科研成果,文科類教師的科研創新缺乏物質支撐,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更如同水中浮漂。其次,無論是縱向課題還是橫向課題,項目的負責人基本都是教師,科研經費也基本是由教師負責,學生獲取含金量較高的科研項目幾乎沒有,在二本地方院校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再次,地方二本院校提供給財經類學生科技創新的活動范圍和空間不足,只開放了部分實驗室,并且實驗設備陳舊。部分地方二本院校沒有財經類的期刊閱覽室,免費供學生使用的實驗室電腦數量不足,獲取數據庫等文獻資源也或多或少的設置了障礙,學生難以閱讀和下載最新的文獻;最后,學生科技創新的渠道單一。財經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形式最多的是就是社會實踐,寫一份調研報告。各院校都相當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一般由團委牽頭,院系落實,通過立項資金資助的形式吸引了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在調研項目的選擇上,也多以社會時政熱點話題巨多,專業性很強的調研相對較少。從近幾年學生實踐的狀況來看,學生調研主要關注熱點話題,調研項目與所學專業和知識基本不搭邊,調研有熱情但不能持之以恒,更多的學生把一些社會調研當成了體驗生活。學生對實踐調研缺乏整體思路,調研手段知識匱乏,很難透過社會實踐的現象來深思深層次的根源問題。總體來看,學生社會實踐項目有熱度,缺廣度,無深度。“挑戰杯”是各高校高度重視的高級別賽事,對學生創新科技團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挑戰杯”旨在為愛科研、愛創造、愛動手的學生創造一個創新實踐的平臺與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其被譽為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運會”。但是,“挑戰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大學生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由教務處牽頭,“挑戰杯”是由團委、學生處或二級院系組織,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效率大大折扣。
第一,積極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與科研型院校相比,地方二本院校在辦學經費、科研條件、培養目標等方面都相對落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以及科研平臺支撐等諸多方面都與一本院校存在較大的差距,由此導致以教學為主的地方二本院校學術創新氛圍相對匱乏。對于地方二本院校而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優化校園的學術環境。
第二,加強科技創新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學模式。首先,指導教師要提升自身素質。科技創新指導教師在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不僅要為學生解惑答疑,更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對科技創新感興趣。應選擇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只有自身有科技創新意識,才能更加高屋建瓴的指導學生創新。指導教師要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新觀念、新技術,注重理論聯系實踐,鼓勵指導教師深入一線,加大“雙師型”培養力度。
第三,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保駕護航。首先,學校應出臺獎勵政策,對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獲獎的學生和團隊給予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獎勵,其中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可以抵免學分,在學生獎學金評定上可以優先考慮創新活動中獲獎的同學,全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學校應建立專門的學生創新基金,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學術會議、技能大賽等,提高外出的餐飲、住宿、差旅等補貼標準;再次,對參加各種創新活動的指導教師,應根據學生獲獎等級和層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可以用于抵扣課時或增加科研分值,在教師年終考核、評優評先、職稱評定中給予政策傾斜,以激發指導教師的熱情;最后,在實驗室、期刊閱覽室的建設上要加大資金投入,激勵學生創新熱情。加大數據庫建設力度,延長實驗室開放時間,給學生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土壤。加大經管類專業期刊閱覽室建設力度,擴大期刊閱覽室面積,增加座椅,使學生能夠更方便地閱讀紙質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