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婷 吳卉
摘 要:“互聯網+黨建”平臺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之一。然而,目前地方高校師生除了通過平臺通知事務和政治學習之外,很少有其他形式的互動,這使得互聯網的便捷性和黨建工作的引領性等優勢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文章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得出了加強地方高校師生在“互聯網+黨建”平臺互動性的對策,以此密切師生之間的聯系,豐富高校“互聯網+黨建”模式的理論結構。
關鍵詞:互聯網+黨建;互動性;受眾
互聯網時代,我們了解地方高校師生在“互聯網+黨建”平臺上的互動交流現狀,有利于幫助高校提早應對互聯網對思政工作的機遇與挑戰。為此,我們在十堰市三所高校開展了實地調研。調研包括訪談了33名黨支部教師、20名學生黨員、20名入黨積極分子。還包括發放調查問卷,其中向教師發放了33份問卷(調查問卷共13道選擇題,其中12道題為多選題),回收有效問卷33份,向學生發放了100份問卷(調查問卷共13道選擇題,其中10道題為多選題),回收有效問卷97份。
一、地方高校師生通過“互聯網+黨建”平臺的互動現狀
(一)目前師生通過“互聯網+黨建”平臺的互動內容
調查顯示,教師通過“互聯網+黨建”平臺與學生互動的內容有:通過微信、QQ、學習網站開展政治學習占81.81%,通過微信、支付寶收取黨費占60.6%,通過網絡發放回收黨建考核問卷占57.57%,通過網絡對異地學生黨員開展黨建工作占36.36%。
學生通過微信、QQ、學習網站進行政治學習占84.53%,通過網絡發放回收黨建考核問卷占62.88%,老師通過網絡對異地學生黨員開展黨建工作占60.82%,通過微信、支付寶收取黨費占56.7%。
(二)師生認為“互聯網+黨建”平臺對雙方的好處
教師認為“互聯網+黨建”平臺對雙方的好處有:搭建了便于師生發聲的平臺占81.81%,有利于師生交流黨建知識占69.69%,比傳統模式更能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占63.63%,有利于師生在思想上的交流占60.6%。
學生認為搭建了便于師生發聲的平臺占88.86%,有利于師生交流黨建知識占83.5%,有利于師生在思想上的交流占74.22%,比傳統模式更能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占72.16%。
(三)師生對于雙方通過“互聯網+黨建”平臺互動的態度
教師對待師生共建“互聯網+黨建”平臺的態度是:目前這項工作沒有落實到實處占84.84%,這是師生交流的一種新媒介占60.6%,新穎亟待建設發展占57.57%,平臺開發和管理是最大的問題占36.36%。
學生認為這項工作新穎亟待建設發展占85.56%,沒有落實到實處占73.19%,這是師生交流的一種新媒介占70.1%,平臺開發和管理是最大的問題占47.42%。
(四)師生關于加強雙方在“互聯網+黨建”平臺互動的創新建議
教師對于師生共建“互聯網+黨建”平臺的創新建議有:建立師生黨建交流微信、微博、QQ、電子郵箱、網絡留言板等新媒體平臺占66.66%,開辟思政課、黨課、政治學習網上直播平臺占60.6%,建設黨課慕課平臺占57.57%,開發黨建知識動畫視頻或游戲軟件占48.48%。
學生建議建立師生黨建交流微信、微博、QQ、電子郵箱、網絡留言板等新媒體平臺占77.31%,開辟思政課、黨課、政治學習網上直播平臺占67.01%,開發黨建知識動畫視頻或游戲軟件占60.82%,建設黨課慕課平臺占57.57%。
二、影響師生在“互聯網+黨建”平臺互動性的因素
(一)網絡設施的建設
網絡設施包括光纖、骨干網、城域網、局域網、網絡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電腦、網線等一系列硬件設施。如果高校網絡設施齊全先進,那么就為“互聯網+黨建”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相反,“互聯網+黨建”工作開展就被受限甚至停滯。
(二)“互聯網+黨建”平臺的質量
目前,高校的“互聯網+黨建”平臺主要有各黨支部的微信群、QQ群、組織部網頁、黨建專題學習網站和APP等,平臺的性能和吸引力不同,師生通過平臺互動交流的頻率也就不同。往往性能齊全、吸引力強的平臺,師生互動交流的頻率更高。
(三)平臺的受眾范圍
目前,高校“互聯網+黨建”平臺的服務對象是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這使得非黨員師生極少接觸“互聯網+黨建”工作。高校應當通過拓展“互聯網+黨建”工作內容的外延來吸引更多非黨員師生加入這一平臺,以此來增加師生交流的范圍。
(四)工作內容的時空性
根據目前師生在“互聯網+黨建”平臺的互動內容分析,師生互動最多的工作都有時間緊迫、地域受限、方便快捷這三個特點。比如:異地實習學生每月需要按時繳納黨費,支付寶和微信為他們和支部搭建了橋梁。教師通過微信、QQ、電子郵箱向分布在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不同校區的學生發放黨建考核問卷,學生完成后發送至指定郵箱,網絡可以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這樣對師生都省時省力。
三、加強師生在“互聯網+黨建”平臺互動性的對策
(一)加強高校網絡設施建設
完善的網絡設施不僅是“互聯網+黨建”順利開展的基礎,而且可以幫助師生隨時隨地實現互動。首先,地方高校要確保辦公室、教室、宿舍、食堂、大禮堂等場所的光纜、寬帶等硬件設施齊全,老化的配件要及時更換,損壞的配件要及時維修。尤其是校園偏僻角落,高校更應該完善這些地方的網絡設施,確保校園網絡全覆蓋。其次,高校要為各黨支部配齊電腦,如果有的高校開發有黨建APP等軟件,高校要指導各支部安裝對應的軟件系統。
(二)優化平臺性能
目前,絕大部分黨建工作還是通過人工完成。高校應當不斷優化“互聯網+黨建”平臺的性能,逐漸把一些需要人工完成的黨建工作轉移到網絡平臺上來,為廣大師生的工作提供便利,從而增加師生在黨建網絡平臺的互動頻率。比如:入黨發展流程需要發展對象親自向黨組織遞交申請、參加黨校培訓、與培養聯系人談話、按時遞交思想匯報、參加支部大會等。如果發展對象在外地,除了一些必須要本人親自到場的流程之外,有一些流程可以通過網絡完成。發展對象可以按時把思想匯報寫好后拍照或掃描,發給培養聯系人。黨校培訓除了在教室現場講授外,學校要多開發網絡黨校課程,要求發展對象必須完成規定學時的網絡黨課和練習題,還要與老師進行留言交流,才能予以結業。
(三)增加平臺吸引力
高校要提高“互聯網+黨建”平臺人氣,讓更多的師生通過平臺在寓教于樂中學有所獲,使平臺成為他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好幫手。首先,高校要定期在師生中開展調研,及時了解當下師生對于“互聯網+黨建”平臺建設的真實意愿,從而不斷調整平臺性能。其次,高校要提高平臺性能的趣味性,使一些抽象的工作在網絡上更加生動鮮活,把師生吸引到平臺上來。比如:高校可以把入黨發展流程制作成動畫,生動的畫面更能加深師生的理解。還可以開發黨建知識闖關游戲,闖關分數高的學生被授予黨建知識宣傳大使,學校可以邀請他拍攝微黨課視頻。再則,高校要通過“互聯網+黨建”平臺多開展師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比如:網絡紅歌賽、優秀黨建公眾號設計大賽、黨建網絡宣傳大使吉祥物設計大賽等。
(四)拓寬平臺受眾范圍
“互聯網+黨建”平臺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之一,高校應當拓展它的受眾范圍,把更多的非黨員師生團結到這一平臺上,積極發揮它的旗幟引領作用。
一是高校要加大“互聯網+黨建”平臺在廣大師生中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知道平臺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高校要圍繞“黨建引領作用”的核心不斷開發“互聯網+黨建”平臺的功能,為非黨員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提供便利。例如:高校開發網絡思政課平臺,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并獲得相應的學分。教師黨員在微信上開辟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問題生可以隨時向老師尋求幫助。
基金項目:文章為湖北醫藥學院第五批基層黨建研究創新項目“地方高校師生共建“互聯網+黨建”平臺的途徑探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yydj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