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兵 徐優 席夢婷
摘 要:中職以教師為被試,采用教師職業倦怠問卷,考察中職教師人格因素與職業倦怠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和開放性與職業倦怠顯著負相關;中職教師職業倦怠感處在中等水平;6-10年教齡的中職教師職業倦怠水平最嚴重。
關鍵詞:中職;教師;人格特征;職業倦怠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在研究個體職業壓力時,提出了職業倦怠的概念。職業倦怠指在個體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征。而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伴隨于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衰竭的狀態。
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職業倦怠正嚴重地沖擊著教師隊伍,己經影響到教師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健康,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同時,職業倦怠還造成教師群體對于教育教學的消極應對,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和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教師隊伍的穩定、教師自身發展以及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危及國家社會。因此,研究中職教師的職業倦怠非常必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以中職學校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5份,其中有效問卷184份,有效率為94.4%。其中男性64名,女性120名;已婚146名,未婚38名;班主任105名,非班主任79名;年齡21-30歲的60名,31-40歲的80名,41-50歲的23名,51及以上的21名;教齡1-5年的61名,6-10年的56名,11-15年的35名,16年以上的32名。
(二)工具
1.采用Maslach等人職業倦怠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自編的《教師職業倦怠問卷》,該問卷包含三個維度,分別為情感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分數越高,表明職業倦怠越嚴重。
2.大五人格量表(簡版),共60題。包含五個維度,分別是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和開放性。
(三)施測程序
本研究事先征得被試的同意,進行施測,請被試專門花20分鐘做題,做完收回。
二、結果
(一)中職教師職業倦怠現狀
中職教師職業倦怠的描述統計結果顯示:情感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分別是13.14±4.25、12.11±3.77和9.42±3.14,最終職業倦怠的平均數為34.67,對照MBI- ES(美國版)得分的等級劃分可知,中職教師處于中度職業倦怠;情感衰竭的得分處在5-20之間,表明中職教師的情感衰竭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去個性化的得分在6-24之間,表明中職教師去個性化處于中等水平;低成就感的得分范圍在6-24之間,表明中職教師中度的個人成就感缺乏。
(二)人格特征與職業倦怠相關研究
上表顯示,大五人格因素與職業倦怠相關均達到顯著水平。其中,職業倦怠、去個性化、情感衰竭、低成就感與情緒穩定性的相關分別為-0.595、-0.470、-0.437、-0.384,說明情緒穩定性與職業倦怠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即情緒越穩定,職業倦怠水平越低。進一步研究發現,職業倦怠與另幾個人格因素顯著相關。
(三)性別、婚否與是否班主任的差異研究
研究中分別以男女性別、婚否、是否為班主任這三個變量為分組變量,以低成就感、情感衰竭、去個性化為檢驗變量,進行差異性顯著檢驗。結果發現:低成就感、情感衰竭、去個性化三者得分在性別、婚否、是否擔任班主任上各有高低,但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說明男女教師之間、班主任與非班主任之間、已婚與未婚之間職業倦怠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對職業倦怠沒有顯著影響。
(四)教齡的差異研究
以教齡變量為分組變量,以職業倦怠三個變量得分為檢驗變量,進行差異顯著性。結果顯示:五個教齡組教師(分別為16年以上、11-15年教齡、6-10年教齡、1-5年教齡)在職業倦怠的情感衰竭維度上存在顯著組間差異,在其他維度上差異不顯著。其中6-10年教齡與11-15年教齡教師在情感衰竭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教齡組。這說明6- 10年教齡、11-15年教齡是職業倦怠發展程度比較高的二個階段;這也與休伯曼的職業生涯階段理論中強調的一樣,在實驗和岐變期(工作后的7-25年)易產生職業倦怠。
三、結語
從調查結果可知,我國中職教師職業倦怠表現出低度的個人成就感、中度的情感衰竭和低度的去個性化??傮w來說,我國中職教師是存在部分的職業倦怠,人格因素與職業倦怠存在顯著的相關,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師要注重人格因素的塑造。
作者簡介:李兵兵(1987- ),男,講師,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徐優(1987- ),女,講師,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學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學;席夢婷(1985- ),女,講師,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中心教師,主要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