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秋 黃文遷


內容摘要: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發生轉換,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本文以我國1997-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增加值、農村居民消費、城市居民消費、政府消費等相關數據,定量研究新常態背景下消費品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研究表明: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并且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對三次產業產值增加的貢獻度并不一致。此外,農村居民消費、城市居民消費以及政府消費對三次產業增加值的貢獻度也不一致。
關鍵詞:新常態 消費品市場 GDP貢獻度
引言及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形成了一個既穩定又高速的增長狀態,投資、消費、進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2008年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放緩。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8%以下,表明我國經濟開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提出要引領我國經濟發展適應新常態、進入新常態,他強調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會給我國的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在新常態時期經濟結構得以優化,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加多元化,傳統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居民儲蓄率高,消費力不足,內需不足必然會影響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效率。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我國1997-2016年相關數據,定量分析我國消費品市場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希望能夠為我國以及各地區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參考意義。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首先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梳理力圖使本文有所創新,其次是對我國消費品市場以及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再次對我國消費品市場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進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實證分析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國內有關消費品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研究并不多。吳薇等(2001)認為消費品市場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我國要想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必須重視對消費品市場的扶持;房樹維(2004)也認為消費品市場的發展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此外他還指出了我國城鎮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更大;王楠等(2006)對消費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定性分析,她認為我國消費結構的升級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正面作用,并提出了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的政策建議;謝壁等(2010)對于消費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彌補了這塊的研究空缺;周輝等(2016)對我國經濟增長與居民消費進行定量分析,表明我國居民的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此外她認為我國已經進入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我國政府應該大力推行相關政策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升級。
雖然以往學者有關消費品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研究采取了數量分析方法,但并沒有對我國消費品市場以及經濟發展進行分類,不同的消費品市場對三次產業的貢獻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所以本文將我國消費品市場分為農村、城鎮、政府消費三類,并把我國經濟增長分為三次產業的發展,以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
我國消費品市場和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消費品市場的發展既可以從支出的角度利用消費總量來衡量,也可以從收入的角度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衡量,二者可能會略有偏差,但是均能表示我國消費品市場的發展現狀。1997-2016年以來,我國GDP總量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迅速,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制作了我國GDP總量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示意圖,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第一,1997-2016年我國GDP總量增長迅速。1997年我國GDP總量只有79715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2006年突破20萬億元,2008年達到319515億元,2010年達到413030.3億元,2014年達到643940億元,2016年達到743585.5億元;第二,1997-2006年我國GDP總量增長較為緩慢,這10年間GDP總量上漲了139723.5億元,2007-2016年我國GDP總量增加迅速,這10年間GDP總量上升524147億元。
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由原來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這是我國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變,也是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特點;其次,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革開放后,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經濟規模,而忽視經濟增長的質量為我國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模式,注重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再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常態時期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并超越了第二產業成為占我國GDP比重最大的產業。高污染、高消耗、低技術等產業被淘汰,高新技術產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迅速。最后,經濟增長動力得到了轉變。過去由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迅速發展模式難以持續,新常態時期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1997-2016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量巨大。199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有31252.9億元,2001年突破4萬億元,2003年突破5萬億元,2005年達到6萬億元,2006年達到7萬億元,2007年達到9萬億元,2008年達到11萬億元,2012超過20萬億元,2016達到332316億元;2007-201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迅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升238744.7億元。這說明我國消費品市場發展迅速,目前我國消費品市場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規模。
新常態時期我國消費品市場發展狀況為:首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高速發展轉變為中高速發展。其次,新常態時期消費品市場發展更加健康。社會最終消費品中政府消費量不斷下降,居民消費量尤其是城市居民消費量增長迅速。最后,網絡零售發展迅速。新常態時期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迅速,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大型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帶動了我國網絡零售消費產業的迅速發展,2017年我國網絡零售總額達到7.2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32%。
計量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設置
衡量經濟發展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鑒于消費品市場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所以本文選擇三次產業增加值作為衡量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可以利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社會最終消費品總量來衡量,如果使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能反映我國消費品市場的總量變化,難以反映農村、城鎮消費品市場的發展變化,也就難以說明農村以及城市消費品市場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故本文選擇社會最終消費品總量來衡量我國消費品市場的發展狀況。而社會最終消費品總量又可以分為農村居民消費總量、城鎮居民消費總量以及政府消費總量,本文將社會消費品總量分為這3部分,并由此說明消費品市場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由于部分數據的缺失以及筆者截稿時2017年數據尚未公布本文選取了2002-2016年我國相關數據,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用GDP1表示、第二產業增加值用GDP2表示、第三產業增加值用GDP3表示、農村居民消費總量用NC表示、城鎮居民消費總量用CC表示、政府消費總量用ZC表示。由于時間序列跨度較大可能存在異方差性,所以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必須進行必要的處理,本文選擇對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結果分別用LNGDP1、LNGDP2、 LNGDP3、LNNC、LNCC、LNZC表示。
(二)模型設計
經濟的發展可以視為三次產業的發展與進步,并且由三次產業的發展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而我國的消費市場主要由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組成,其中居民消費又分為農村居民消費和城市居民消費。所以為了全面說明消費品市場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設計了以下4個模型。
模型(1)是為了說明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以及政府消費對我國第一產業發展的影響;模型(2)是為了說明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以及政府消費對我國第二產業發展的影響;模型(3)是為了說明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以及政府消費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模型(4)是為了說明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以及政府消費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模型結果
利用Eviews8.0按照模型(1)-(4)對我國消費市場以及經濟發展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經筆者整理后得到方程(5)-(8)。
由標準差和F值可知公式(1)-(4)的回歸結果均滿足5%的顯著性水平要求。公式(1)顯示:LNNC、LNCC、LNZC與LNGDP1之間為正相關關系,LNN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1上升0.13個百分點;LNC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1上升0.43個百分點;LNZ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1上升0.37個百分點。公式(2)顯示:LNNC、LNCC、LNZC與LNGDP1之間為正相關關系,LNN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2上升1.32個百分點;LNC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2上升1.89個百分點;LNZ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2上升4.09個百分點。公式(3)顯示:LNNC、LNCC、LNZC與LNGDP3之間為正相關關系,LNN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3上升1.03個百分點;LNC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3上升1.44個百分點;LNZ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3上升0.05個百分點。如公式(4)顯示:LNNC、LNCC、LNZC與LNGDP之間為正相關關系,LNN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上升2.13個百分點;LNC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上升3.53個百分點;LNZC上升1個百分點,LNGDP上升2.51個百分點。
(四)結論
基于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消費品市場發展對三次產業產值增加的貢獻度并不一致。消費品市場發展對第一產業產值增加的貢獻度較低,對第二以及第三產業產值增加的貢獻度較高,尤其是對第三產業產值增加的貢獻度最高;第二,農村居民消費、城市居民消費以及政府消費對三次產業增加值的貢獻度也不一致。其中農村居民消費對三次產業產值的貢獻度最低,政府消費對第二產業產值增加的貢獻度高于城市居民消費,在第一和第三產業方面城鎮居民消費對二者產值增加的貢獻度最高;第三,總體而言消費品市場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產值的貢獻度很高。由公式(4)的回歸結果可知,農村居民消費每增加1個單位,GDP會上升2.1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度最高,城鎮居民消費每上升1個百分點,GDP會上升3.53個百分點。政府消費每上升1個百分點,GDP會上升2.51個百分點。
政策建議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觀念,重視消費品市場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由上述實證分析可知,我國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國應該轉變經濟發展觀念,破除傳統的高消耗型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消費品市場,把居民消費的增長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著力點。
第二,出臺政策鼓勵消費,更新國民的消費觀念。由于我國特殊環境的影響,我國居民的儲蓄率一直很高,較高的儲蓄率必然會導致內需不足,消費品市場難以發展壯大。所以,政府應該加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宣傳,使居民認識到自己的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從而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同時要出臺各種保障性政策讓居民無后顧之憂,如通過消費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來激發居民的消費熱情。
第三,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縮小城鄉差距。上述的實證分析表明,農村居民消費量的增長對于我國三次產業產值增加以及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農村地區居民收入較低,消費水平難以提高。所以,政府應該注重收入分配的調節,加強對農村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而開發和擴大我國廣闊的農村消費品市場。
參考文獻:
1.趙永亮,張鐘文.加快消費品市場轉型 升級力促零售額較快發展——張家口市消費品市場情況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8(1)
2.汪玲.全渠道視野下快速消費品供應鏈的變革與優化[J].商業經濟研究,2017(22)
3.徐斌華.我國物流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8)
4.李瑛.“十二五”衡水市消費品市場發展情況及“十三五”展望[J].統計與管理,2016(6)
5.徐橋猛.消費長效機制下新型消費品流通體系構建及完善[J].商業經濟研究,2016(11)
6.王占先.新常態下黑龍江省消費品市場運行狀況及變化趨勢[J].統計與咨詢,2015(5)
7.嚴先溥.消費升級仍是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J].中國國情國力,2015(6)
8.曹科學,白慧陽.中國消費品市場結構研究——利用SPSS作因子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0(6)
9.金明玉.我國消費品市場二元結構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07(8)
10.張衛賓,袁繼賢.當前農村消費品市場現狀探究[J].經濟視角,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