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涵著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元價值,代表著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1]。作為人類智力活動的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進行研究的重要資料,不過伴隨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強,非物質文化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形式非常嚴峻。盡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方面,我國已經開展了許多保護活動,制定了許多保護政策,不過還是有很多問題出現。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特征進行了闡述,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優化措施,以期有助于完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法律保護 現狀 措施
伴隨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文化多樣性、激發創造力和確定文化特性的主要因素[2]。作為中華五千年歷史沉淀的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體現中國民族文化特色,而且它的傳承能夠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精神價值和勞動成果。同時,為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健康發展,我國應當逐漸完善相應的法律保護措施。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個人、團體、或者群體世代傳承的、與人民群眾生活有緊密聯系的各種傳統文化的文化空間和表現形式,其內容包含傳統實踐和知識、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技能、傳統表演藝術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有以下幾點:第一,非物質性。非物質性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具有實體性,摸不到、看不見,它只有依附于物或者人才可以被人們所認識、感受和共享。第二,傳承性。世代相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和延續的主要方式,在傳承人之間,通過語言教學、親自傳授等方法,將這些技藝由上一輩傳承到下一代,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包含了特別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第三,民族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世代相傳的,這些民族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傳統信仰、道德標準、實踐活動,進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民族性特征。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現狀
第一,權利主體模糊。作為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思想體系的文化傳播。不過,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時間很長,難以對其主體進行確定,不具備主體就難以對其進行法律上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性。此外,對于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遇到了許多限制問題,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比較模糊,這對法律保護工作的開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第二,使用不合理。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利益,但是,目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人們沒有很強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以至于出現了一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惡意改造、偽造的現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不合理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法律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缺乏法律保護依據。目前,我國只將有形文化遺產歸入了文物保護法,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沒有權威的說明和科學的界定,也沒有列入文物保護法之下。盡管一些地方出臺了地方性的法規,不過依然不能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
第二,保護模式單一。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的發展歷史上看,對其進行公法保護是主要的保護措施,但幾乎涉及不到私法保護,其行政保護色彩非常濃厚,即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私權保護的規定也非常少,其主要內容就是在行政法的角度對相關行政機關進行規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保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做了一些銜接性的規定,不過如何適用、適用于哪種法律并沒有確切的規定。
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優化措施
第一,加強法律保護意識。首先,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機制,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應當推出有效的政策,建設相關的監管部門,確保各個監管部門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第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首先,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進行確定時必須要運用私權保護的方式,能夠對公權保護進行實施約束規范的只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其次,要對私權保護和公權保護合理利用,因為目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一定要完善公權保護,同時在對非物質文化進行保護時要合理利用公權保護和私權保護。
五、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3]。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應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法律保護意識,從而在法律層面更好地保護我國的為物質文化遺產,讓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傳承。
參考文獻:
[1]王顏顏,鐘新.初探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兼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J].法制博覽,2016,(12).
[2]于連池.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思考[N].北方法制報,2007-08-28.
[3]郭婧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現狀及突破[J].法制與社會,2015,(10).
(作者簡介:賈玉坤,高中學歷,單位:高唐縣第一中學,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