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龍
摘 要:為了消除傳統的老師講課學生聽的教學形式的誤區,目前,教學方法變革中課上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討論課。本文試圖將討論課的教學方法帶入到機械設計課程中,探討討論話題的選擇、討論課的形式、組織和評價,對機械設計課程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機械設計;討論課;教學模式;實踐
《機械設計》是機械專業學習機械常見問題的基礎課程。它的目的是讓學生培養將機械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機械設備的設計、應用和維修養護的能力。它在機械專業本科生的培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課學生聽的方法,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與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培養人的自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馳。為適應機械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變。放棄教師“一字一室”的教學理念,最大地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最好的方法是吸取國外大學廣泛采用的討論式教學方法。
1討論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討論課是教師以課堂或小組的形式,指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發表意見,互相啟發、爭論、協商,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辦法。在國外許多著名大學,討論式教學被推薦為繼課堂教學之后的第二種教學方法。討論課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一種值得研究和關注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獨立學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堂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課上,學生和老師可以互相討論。在學生的互動過程中,他們能夠自我教育,培養了自己的創造力。過去,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是理論教學、課外作業、實驗和考試相結合的。雖然老師在課上認真教授知識點,強調了重要性和難度,課后留下了很多作業。但機械設計課程涉及的范圍很廣,實用,而且沒有統一答案的設計問題,所以學生們總是感到陌生的內容研究,并不真正消化和鞏固學到的知識,更不用說知識的綜合應用在機械設備的發展和創新所以,在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提高課堂效率的現狀下,必須適當開展一些討論課,幫助學生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掌握機械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分析、比較、綜合、總結和解決機械設計中的問題。
2討論課的形式與組織
2.1布置任務,分組完成
每次小班討論課之前,由老師布置任務,一般在大班授課內容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討論題,將這些討論題分配到每一個小組。各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協作,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問題,思考解決方案,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共同研究,協同解決問題。這種合作機制充分調動了每個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上臺展示,交流學習
小班討論課堂上,由各個小組選一至兩名成員上臺對本組討論結果進行陳述,并展示相關研究成果,在該小組陳述與展示過程中,其他組均可以向該組同學提問,并進行交流探討。
2.3總結觀點,鞏固知識
在每個小組的問題都討論完之后,先選擇幾名同學對本次小班討論課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歸納,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老師針對學生們在討論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分析原因,解答疑惑。同時,突出講解討論題涉及該門課程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從而鞏固大班講授課所學理論知識,并通過實例展現相關應用。
3討論課效果分析
以“柔性傳動—皮帶傳動—鏈條傳動”的討論課為例,學生們查看了很多資料,準備和充分,熱情發言。一些小組根據教科書,對帶傳動和鏈傳動的工作原理、帶傳動的彈性滑動和滑動有了更好的了解。深入分析了鏈傳動的運動不均勻性,比較和總結了兩種傳動方式的工作特征和區別,從而更全面地了解了兩種傳動方式的設計方法。討論使學生頭腦清醒,打破以往被動接受教師知識的情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知識不是老師教的,而是自己學的。經過實踐,討論課的互動式教學取得了如下成果。
3.1知識鞏固,扎實基礎
討論課是對大班授課的一種補充,在大班授課時,受課時的限制,老師側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講解,學生們在大班授課課堂上常常難以理解透徹,只有依靠課后思考才能逐步清晰明了。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具體授課內容,老師列出一系列討論題,作為大班課程后的小班討論題目,有重點有目標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使他們通過閱讀文獻、查找資料、研究方案、互相交流、自主學習極大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實現對知識的透徹理解。
3.2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
“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一原則在討論課上更加體現了出來。如果教師想要很好地控制課堂討論,他們必須重現教材的內容。只有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學生才能積極思考,熱情,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更甚是對老師的觀點敢于質疑。教師能夠理解學生思維的來源,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正確地指引學生。
4結語
一句話,討論課程機械設計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可以刺激學生興趣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要角色,師生互動,教學,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提升教學效果。討論課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一門值得探索和重視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模式。今后,面對課時有限的情況,如何調動每位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如何提高討論課的質量和效率,還需要繼續實踐和摸索。
參考文獻
[1]柳建安,閔淑輝.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02):21-24.
[2]張珂.“現代機械設計”課程專題研討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