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艷
(雙鴨山市煤礦安全技術培訓中心,黑龍江雙鴨山155100)
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概念應用很廣泛,特別是在政治、經濟、環境、技術、社會等諸多領域經常出現。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雷蒙德·弗農于1966年在《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中提出的。它從產品生產的技術變化出發,分析了產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對貿易格局的影響。他認為,制成品和生物一樣具有生命周期,會先后經歷創新期、成長期、成熟期、標準化期和衰亡期五個不同的階段。運用生命周期理論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將深入發掘信息化建設不同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及先進的管理理論,更好地服務于信息化建設的主體——企業,實現信息化項目增值。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企業內外部條件的變化,影響著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關注并把握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發展趨勢,將決定企業能否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決定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未來乃至企業自身發展的未來。
生命周期下企業信息化管理的范圍將呈現繼續擴大的趨勢,不斷融合企業本身的經營業務與辦公業務、企業之間的協同商務業務等。此外,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還將與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制造)、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PDM(產品數據管理)、POS系統以及自動貨倉等管理系統相融合,互相傳遞管理數據。
生命周期下企業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變化迅速企業要適應這種快節奏的變化,就要不斷地調整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因此,信息化管理軟件的發展必然要繼續支持企業的這種變化,使企業的工作流程能夠按照業務的要求進行組織,以便集中相關的業務人員,用最少的環節、最快的速度和最經濟的形式,完成某項業務的處理過程。
開發信息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擴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信息質量,促使信息增值,在企業的經營決策中發揮最大的使用價值。生命周期下企業將更加注重從對微觀信息的分析中發現市場形勢,不斷健全信息收集、傳遞、綜合處理等相應的工作程序,從而挖掘出源于微觀卻可反映宏觀市場態勢的重要信息,提高企業經營決策水平,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由于信息化建設的分裂特征,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的管理過程往往被分割成相互分離的管理階段,信息化管理存在極大的障礙。隨著企業需求的改變以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項目管理呈現出明顯的國際化、集成化趨勢。為了應對這種發展趨勢,生命周期理論應運而生,旨在深入發掘信息化建設不同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及先進的管理理論,更好地服務于信息化建設的主體———企業,實現信息化項目增值。
企業信息化建設生命周期是指從企業信息化立項到收尾的整個過程。本文首先依據《企業信息化就緒、風險與績效指標體系研究》,從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全過程出發,將企業信息化建設分割為三個階段:規劃階段、實施階段和運行維護階段。
規劃階段主要是制定企業信息化戰略,設計企業信息化架構框架,并制定分步實施計劃,做好企業信息化啟動前的相關準備工作。實施階段是指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各具體信息系統的實施,主要是針對信息系統涉及的業務范圍,進行業務過程管理,確定詳細的信息系統體系需求,依據需求進行系統配置、系統開發、系統切換上線等。運行維護階段,信息系統被交付使用,通過對企業員工進行相關的培訓,并在企業使用期間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保證各個信息系統的正常運作、服務連續性和系統安全。
信息化建設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量非常大,其中大量的風險存在于早期的規劃階段。規劃階段的風險類型龐雜、涉及范圍廣泛,并且這些風險性質幾乎全屬純粹風險,即風險的存在只會引起損失,不會帶來機會。而規劃階段的決策對信息化項目后續階段和項目目標的實現影響非常大,如果不做好信息化建設規劃和準備工作,就會帶來整個系統的不穩定及巨大的浪費。在信息化建設的規劃階段,風險識別的目的是協助企業進行企業信息化規分析,識別建設新系統的風險有哪些。基本風險可以從戰略需求分析、建設能力評價、項目組織的建立、技術方案的選擇、相關管理制度制定等關鍵過程來識別。
1.戰略需求分析。戰略需求分析是一切工作的開始和依據,以分析企業經營目標為前提,通過對企業現有系統進行評價,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企業信息化戰略發展規劃,確定企業信息化架構,定義企業信息化的功能。
2.建設能力評價。信息化建設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與充足的資源支持,這是信息化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信息化項目的開發建設,必須考慮現有的技術水平,同時,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則信息化建設也不應啟動。信息系統是要在社會環境工作的,與項目有直接或者間接關系的各部門各員工對于項目開展的態度也是影響信息化建設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3.項目組織構建。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規劃與組織階段必須要考慮并確定人員、技能、職能、職權等方面的內容,以確保風險管理的實施。建立透明的、彈性的信息化項目組織架構,將項目組織的職責和角色整合到業務之中。
4.技術方案選擇。企業信息化建設技術方案選擇是企業信息化戰略的一個關鍵成功因素,技術方案所帶來的風險被認為是企業信息化的一個主要的風險因素。在企業信息化戰略分析的前提下,必須綜合考慮信息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行業環境和競爭對手的業務和技術情況,確定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路徑,決定企業信息化所要采用的技術架構、產品選型、外包商選擇及服務條款約定。
5.相關管理制度制定。在規劃階段還存在著一個對項目最終結果有著重大影響的因素———相關管理制度制定。這項工作很重要,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利于項目成員的溝通及對項目工作的監控,有助于提高項目成果的質量和用戶的滿意程度。
中小企業信息化管理成功實施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明確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與適合自身條件的管理機制、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選擇信息化管理的適宜平臺。一般情況下,中小企業都還處于企業的發展期或前成熟期,企業發展的方向還具有不確定性,企業產品的戰略規劃與市場定位還未確立,企業管理的方式還留有傳統的、非制度化的痕跡。因此,中小企業在確定信息化目標時,一定要兼顧長遠目標與近期任務兩個方面,克服好高騖遠和過于短視這兩種傾向。
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建設實施,必須與企業內部的制度建設同步,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實施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確管理部門的權力職責,規范各個環節的工作流程,促進部門組織行為的科學化。其次,要優化各部門、各業務單元的銜接,確保各部門、各業務單元之間的協調和配合。最后,要建立和落實企業管理的標準化體系,生產作業與管理技術全面實行標準化,流程化,制度化管理。
在實施企業信息化管理之前,必須進行組織上的準備,把原來金字塔形的組織結構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務或合同為對象的有關職能專業人員的組合,而這種變革的技術基礎便是信息網絡在企業內部的普遍覆蓋。
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的組織結構靈活性有余,但是其規范性不足,因此,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實施,是中小企業面臨的雙重任務。
設計業務流程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日益增長和變化多端的需求。要不斷通過創新來優化業務流程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建立清晰合理的業務流程是企業信息化管理建設實施成功的關鍵因素。實踐表明,以信息化的要求重組企業的業務流程對廣大中小企業而言并不現實,但是,缺乏科學合理的業務流程,企業信息化管理建設實施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尋找兩者之間的結合點與平衡點至關重要。
中小企業要善于利用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兩種人力資源,來推進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具體來說,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專門招攬實施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專門人才;二是委托中小企業管理軟件開發商或代理商來負責中小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實施;三是由第三者,比如行業組織等來負責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實施;四是購買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服務。
信息安全是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生命線。中小企業應當從觀念、制度、組織、人員、技術等多個環節,加強企業內部的信息安全工作。一方面,要購買和安裝正版的防病毒軟件、硬件防火墻和成熟的管理軟件;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安全認證體系,以確保網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統故障、計算機病毒和“黑客”攻擊,確保交易內容、交易雙方賬號及密碼的安全。
受中小企業投入產出和自身規模的限制,在信息化產品的選擇上應以中低端主流產品為主。一般來說,中小企業對產品價格和成本控制方面都非常敏感;同時樂意采用市場相對成熟的產品。中小企業還應特別關注產品的易操作性、可靠性和管理性。隨著中小企業規模由小變大、業務流程由簡單到復雜、業務拓展能力由低到高、成本控制能力由弱到強、管理制度由不完善到健全,企業信息化管理實施方案的選擇將由財務管理的標準化階段向ERP階段再過渡到實時(RTE)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