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情境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過程中仍存在重“理”輕“情”、“理”多“情”少、情理分離等問題,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效果不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應堅持“情理相融”為主線,提升通情達理的能力,拓展情理互動的渠道,創造情理結合的環境,達到有效促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性認同與情感認同,從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情理相融
馬克思主義信仰立足于批判資本主義和追求社會主義信念、共產主義理想,是理想信念的最高表現形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途徑。“情理相融”是深入開展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滿足大學生的理性需要和情感需求的必然要求。因此,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效開展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必要堅持“情理相融”。
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情理相融”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是無產階級的內在認知通過情感表達、意志助力和行為表現出來的一項改造世界的崇高精神活動。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在要求將這幾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尤其要激發大學生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導大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表達對無產階級及人類的關愛之情,進一步學習無產階級為革命事業及自由全面發展事業的堅強意志,努力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理想。
(二)新時代現實情境的外在要求
在新時代,國內外敵對勢力對高校意識形態的滲透,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帶來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種思潮紛至沓來,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幫助大學生理性認識各種錯誤思潮的由來和危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自覺對大學生展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同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迎來黃金發展期,其所蘊含的現實力量,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帶來自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已經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證明,并將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在世界范圍的深遠影響以及推動中國繼續繁榮發展,將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帶來極大的鼓舞和熱情。
(三)大學生的理性需要與情感需求
大學生具有接受新事物快,思維活躍,參與欲和表現欲強的特點,需要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滿足他們的理性需要與情感需求。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群體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展現自己的個性和形象。通過網絡,進行情感交流。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各種網絡信息的影響。復雜化的網絡信息,讓大學生容易迷失,也給他們的辨識帶來很大的難度。為構筑大學生的“精神防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打通理性認識和情感聯系,促進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的“情理”問題
(一)重理輕情
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視說理教育,輕視情感教育的作用,導致大學生逆反心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效果不佳。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徹底的理論能夠說服人,并為學生所接受和悅納。教育者重視講“理”沒有錯,但講了太多的“理”,而大學生接受度卻不高,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和逆行。在理論教育中,由于教育者的理論水平欠缺,存在“有理沒講好”的情況,或因說教方式太過簡單、片面,受到崇尚自主的大學生的抵制。另外,教育者沒有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大學生的情感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情感,而使教育收效甚微。
(二)理多情少
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講解的理論多,而自身情感投入少,顯現出情感不足。教育者沒有用心去教,用“情”去導。教育者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不注重教師的情感素養與所講理論的結合,沒有反映無產階級的價值訴求和精神情感,沒有領悟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所賦予理論以鮮活的情感色彩。教育者講理論,理中情少,使理論黯然失色。由于施教者自己的情感沒有調動起來,忽視自身情感融入、情感陶養和情感傳遞,因而感化不了學生。
(三)情理分離
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發揮主導性和權威性,單向灌輸抽象的理論,缺乏情感互動和情感交流,忽視大學生的心理感受,使理的說服力減弱。但大學生的自主性增強,覺得受到了壓制,制約了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情感體驗不足,向大學表達的情感不恰當,不符合“理”的歷史情境和現實情境,與大學生的心境不契合,使他們產生厭惡心理。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出現情理分離的狀態,影響著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選擇和堅持,影響著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三、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落實“情理相融”的路徑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的“情理”問題已成為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堅持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情理相融”,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與崇情性統一起來。
(一)把握情與理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一方面要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要而重視心理體驗,另一方面要符合大學生的理性認識而重視理論的客觀說服力。“情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一體兩面。彼此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兩個基本要素。要堅持情理并重,不能偏重或忽視任何一面,也不能替代任何一面。“‘情是血肉,‘理是靈魂;‘理統帥‘情,‘情在‘理中發展;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可見,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辯證統一的關系。
(二)陶養通情達理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理”的科學魅力和“情”的感染魅力,但關鍵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本身具有的魅力向大學生如實地展現出來。這需要陶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情達理的能力。
第一,陶養通達馬克思主義情感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從情感上認同馬克思主義,才能以情感人。首先,從心理上感受馬克思的人格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高度評價馬克思光輝的一生:“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馬克思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斗的一生。”馬克思高尚的人格魅力傳遞出崇高的情感。其次,在內心中體驗馬克思主義所彰顯的情感。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該理論成果深情地關注到了社會的弱勢群體,同情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的命運,表現出矢志不渝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真情,追求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追求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美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通達馬克思主義的情感,才能向大學生傳遞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真善美的情感。
第二,陶養通達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關鍵在于形成通達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才能以理服人。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向時而思的力量,解釋現實,回應現實。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在于能夠解決現實問題,體現出其價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統一于社會實踐中,還要促進“理”的生活化。”大學生對理論的接受度,不但要看這種理論是否具有映照現實的解釋力和說服力,而且要看這種理論是否能融合在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和精神世界中,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指導人生,解決人生問題。為提升大學生的精神狀態,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指向,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大學生獲取精神營養品的重要途徑。
(三)拓展情理互動的渠道
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這種教育者要圍繞情感互動,由“單向灌輸”向“雙向對話”轉變。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彼此共情,產生情感的“共鳴”。教育者說理,不是征服,而是感化教育對象。在說理中飽含豐富的情感,以情感承載科學的理論,借助真情打動人,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教育者發自內心的情理互動,在與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中,使大學生受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自覺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以情感人來支撐以理服人,使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產生良好的效果。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還應拓展各種渠道,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生活化。尤其當下大學生網絡生活化,借助網絡的渠道,運用各種新媒體新技術,激活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手機媒體,與大學生進行平等地交流。從大學生的審美心理和生活習慣中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使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具體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四)創造情理融合的環境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動創造情理融合的環境,保障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獲得更好的效果。教育者除了課堂上營造情理融合的教學環境外,還應經常參與黨會,班、團會,以及到學生寢室去談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營造情理融合的校園環境、班級環境、寢室環境,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向他們傳遞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思想和情感,增進師生情感。由于師生間濃厚的情感,這種情感會遷移到教育者的說理中,實現“親其師,信其道”。
大學生還未完全獨立而走向社會,仍依賴于父母的物質支持和情感支持。因此,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推動家校合作,協調配合,共同塑造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家庭有責任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家長應創造情理融合的家庭環境。因為“家庭是人生的第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學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應僅僅圍繞孩其理想信念問題來展開,圍繞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來展開。家長與孩子有天生的情感連接。為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堅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家長的職責。
總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情理相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堅持的教育方式。在新時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斷自省,既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也要重視馬克思主義情感陶養。針對大學生的理性需要和情感需求,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更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 智明增.論情理相融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會科學論壇,2006(03).
[4] 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現實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8).
[5]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6]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
作者簡介:王梅(1985- ),女,漢族,四川內江人,碩士,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