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詞的內容多細膩的生活情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中應以賞析為主,避免過多的串講給學生增加負擔.可從朗讀背誦,分析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進入詞作的意境,分析詞作的表現手法,增加課外作品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六個方面著力。
關鍵詞:宋詞教學;朗讀;意境;表現手法;多媒體
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瑰寶,內容多細膩的生活情感,句式長短不齊,讀起來瑯瑯上口,深受學生喜愛,它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讀寫能力。具體教學中,宋詞應以賞析為主,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朗讀背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樣也適宜于宋詞。宋詞的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熟讀成誦,潛心涵詠。首先,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朗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言訓練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積累書面語言,增強書面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涵。其次,朗讀必須循序漸進。初讀宋詞,要求學生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掌握詞的音義。再朗讀,要求要求讀得流暢、不重復破詞,停頓語速適中,有節奏感,最后要求運用表情朗讀,把作品中的神韻讀出來。最后,背誦需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應以理解為前提,也可與朗讀有機地結合。同時還應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比如“過度背誦”。
二、掃清理解障礙,分析重點詞句
古代文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常言此而意彼,往往用神仙、美人、自然景物等作為寄托的材料,表達情感。教師要注意掃清某些材料的深層意蘊。同時,古詞作品都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而來,學習時一定要仔細體會其中詞語的涵義,領會作品的韻味。比如辛棄疾的代表作《水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僅一百多字就引用了五、六處典故,給學生造成了理解障礙。講清這些典故的來龍去脈和詞人引入的真正用意,學生才能學得活潑主動。我們可剖析其中一個來“管中窺豹,”詞最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據載:廉頗離開趙國后,趙王想起用他,派使者前來探看,使者受小人賄賂說廉頗已老。在詞的末尾引這個典故,是暗示自己遭讒被妒的不幸處境。
三、引學生進入詞作的意境
意是作品中作者對生活的理解評價,境是客觀的景和生活形象,意境在不同的詞作中有不同的體現,我們須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意境。首先,緊扣作品內容,介紹寫作的背景,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社會氛圍。比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抒寫了作者空懷報國理想,六十五歲才被起用的抑郁悲涼,可以通過介紹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來理解作品主題思想。其次,可朗讀或回憶學過的內容相近、情感相似的詞作,引入作品。如柳永的《雨霖鈴》,描寫了離愁別怨,可利用諸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描寫離愁別怨的詞作中引入課文。最后,老師也可以口頭描繪作品中的意境,把學生引入境界,還可由周圍的景物、季節、人物等展開聯想。
四、分析詞作的表現手法
好的作品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往往有獨特之處,分析它們是課堂的重要環節。如柳永的《雨霖鈴》,在表現手法上借景傳情,開頭借“寒蟬凄切”以聲寫情,勾織了凄涼的惜別之情,“楊柳岸曉風殘月”則借用特定的景物表現了別離后的凄涼處境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再如《赤壁懷古》,借贊周瑜來抒寫自己人生失意的情感,詞的下闕對周瑜的描寫采用了夸張、寫實相結合的方式,把人物典型化。教學過程中,只有抓住每篇作品的特點,才能使學生有鮮明的印象,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逐步提高學生的讀寫技能。
五、增加課外作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宋詞是古典文學中的重要內容,僅從課本內容去了解是不夠的,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課本的理解,在教學中可適量補充一些課外的作品。首先,教師可對宋詞的概況、流派、作家作品作簡要的概述,使學生有一個總體印象。其次,可以適當介紹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比如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課本中有她的《漁家傲·記夢》,教學時,可將她的名作《聲聲慢》、《點降唇》等作品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對她的作品風格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再如,學到《如夢令》,可讓學生課外去總結李清照“瘦”字的使用。讓學生了解到“瘦”字體現出的詞人獨特的審美追求。
六、用多媒體輔助宋詞教學
首先,可以對文字進行修飾。我們可以對詞作的寫作背景、需要講解的句段以及有關詩詞解釋等進行修飾,讓抽象的文字變得具體可感、形象生動。比如,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就可以采用行草的形式把整首詩展現給學生,調動其學習的興趣。放映時,可以進行文字動態效果的設置,使其產生動感。其次,可利用圖片、動畫觸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圖片動畫生動形象,招人喜愛,可以從表現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促進他們體會字詞的精妙,為學生深層理解詞作的藝術內涵起到烘托作用。再次,可精心配置音樂、朗讀配音。給宋詞配置音樂,可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使欣賞課文真正成為一個圖、文、聲并茂的整體。
進行宋詞教學時,教師可從以上六點著力,進行教學設計,以此來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從而教給學生鑒賞和分析宋詞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漢超.李清照詞賞析[M].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
[2] 徐張杰.宋詞教學效應探析[J].文學教育(下),2013 (12):56.
[3] 林俊榮.宋詞教學初探[J].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01):93.
[4] 劉敬珍.行走在插圖和音樂中的唐詩宋詞教學[J].科技視界,2012(14):151.
作者簡介:薛丹(1989- ),女,漢族,重慶潼南人,教育學碩士,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汽車工程系,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