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化和科技水平的發展進步,大眾文化的多元化進程在不斷的加速和改革成新,并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隨之而紕漏的各種問題紛爭也是屢見不鮮。例如影視文藝作品的抄襲,新聞傳播報導的失真等等。那么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清楚和把握住大眾文化的傳播責任與傳播底線,尤其是網絡文化傳播,更是要堅持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文化文藝傳播環境才能得到凈化和發展。
關鍵詞:大眾文化;傳播;責任
要把握文化責任,首先我們要理解什么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指的是一個社團、地區、或是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然而,被普羅大眾都能夠接受和信奉,就意味著它是降低了一些文化高標準的,在長遠的歷史發展中被異化的一種文化樣式。大眾文化的不斷發展是伴隨著社會工業化高度發展和市場經濟快速運進而出現的。它一方面是和同時代的精英文化相互區別與對應的;另一方面,也是同傳統的社會民間通俗文化相連接。文化生產的本質是為了解決人類存在的高級需求,即審美的需求和精神的深層建構,以此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而現代大眾文化的發展導向似乎偏離了原來的初衷,一些文化媒體開始一味的追求物質利益和企圖擾亂社會秩序,而人民大眾群體中也出現部分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本是為了豐富文化傳播的多樣性發展,現在儼然成為了一個消解文化的工具。
一、文化亂象及其原因
(一)“利益消費”觀念強于“文化精神提升”
上個世界的70年代末期,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崛起,大眾文化迅速與官方主流文化、學術界的精英文化齊頭并進。改變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傳統文化的格局,影響了整個國民的文化發展面貌,同時也引發了眾多文化亂象。
前面我們曾提到,文化生產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但是現階段社會大多數文化產業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首要目的,什么作品賣座就出什么,什么產品賺錢就產什么。摒棄一切社會責任去追求點擊率和收視率。如此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便是不會寫書的人找個出版商和設計一個好看的封面就能出書“育人”;不會唱歌的人找個錄影棚后期修個音就能出專輯;而不會演戲的人,靠炒作各種花邊新聞來消耗熱度博取眼球甚至私下利用各種潛規則獲得出演機會。種種都表示了大眾文化的流行,其實是文化商業化運作的結果,標榜著“個性”二字的流行文化,其本質就是一種把追隨大流變相模式化的結果。沒有經濟效益,無法激勵文化創新,沒有商品屬性,文化產品無法得到流通和傳播,商品市場的價值規律決定了文化市場是需要經濟利益的,但前提是文化市場要有底線有水準,甚至有高度。每一個文化產品的誕生,都必須考慮到產生的消極、積極影響;當下、長期影響。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能考量到人文需求和社會責任。
(二)部分文化部門和傳播媒體缺乏責任意識
文化行業是否健康發展,與傳播人職業素養息息相關。盡管經濟水平制約著社會的進步與否,但其決定性因素還是在于文化傳播者本身,如果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就會忽視對文化傳播者的內在培養。廣義的媒體社會責任是指媒體承擔的高于組織自身目標的社會義務,涉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法律、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而狹義更多側重于媒體及從業者的相同角色共性責任或預期功能責任范疇,不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在內的責任范疇。當下這個年代,文化藝術娛樂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傳媒報道的走向逐步低俗化,離經叛道的社會丑聞不斷被挖掘,社會正能量和主旋律事件卻不再具有深度。有學者所指出的,大眾文化此起彼伏的各種時尚、流行、乃至層出不窮的“造星運動”,本質上是一種被“媒體大肆渲染了的消費文化”。有的傳播媒體,還會進行炒作和加工,將事實歪曲來博取眼球,獲得更多關注。熱衷于“標題”矚目,以及不明緣由的“斷章取義”,故意引人誤解來造成社會恐慌。威爾伯·施拉姆曾將傳媒功能分為三個種類:“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一般社會功能……而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方面。”也就說,文化媒體想要良性的發展下去,就必須承擔其相應的社會責任,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是相輔相成的。
(三)監管部門監督不力與體制漏洞
出現上文中提到的許多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有比較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對媒介新聞宣傳之外的節目設置、廣告經營違規采取了太過寬容的態度。另一方面行業協會缺乏行業組織的責任意識,沒有行業自律。對文化傳媒的監督,需要媒體自身與公眾還有法律的通力協作。由于我國的相關體制仍然不夠完善,出現眾多文化亂象,例如抄襲和跟風等一系列不正之風的形成。一段時間內,某種傳播形式和表演形式的興起,會引發一系列的無腦跟風。哪一類型作品賣座掙錢,就有大量相同類型、風格的作品出現,沒有創意沒有主旨甚至還會歪曲原作品的文化價值。最典型的就是抗日神劇和明星綜藝。國家大力發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并不是想讓一些無腦編劇寫出“八路軍手撕鬼子和機槍打落天上的飛機”這樣的弱智橋段來,而是希望國民能銘記過去,正確對待歷史更好的展望未來。而明星綜藝本原本是日韓國家的原創,是根據他們國家自身的娛樂方式而創作的,但到了我們國內,原封不動的照抄也就算了,反而還故意剪輯出一些莫須有的明星間的“矛盾”來引發各家粉絲的罵戰。這些在審核階段都是可以避免的,但監管部門的失職使得大眾文化圈反而成為了“大染缸”。
另外,我國對于文學藝術傳播在法律層面上的管理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入市標準、作品侵權賠償、節目分級等都沒有確切的條文規定。導致許多人打著擦邊球來污染整個文藝市場。尤其是網絡文化發展迅猛,不斷有新的營銷模式出現,若沒有制定相應準則,文藝市場出現的問題會是必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2條明確我國新聞媒體事業的任務宗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不管是新聞媒體電視廣播、還是出版發行影印都應該為大眾提供優質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在文化輸出的過程中,按照憲法精神,明確目標、在他律和自律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傳播環境才能得到凈化,文藝行業才能不斷創新,不斷地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
(四)部分受眾群體辨別力低下,缺乏自控力
大眾文藝脫離不了人民大眾。泛濫成災的低俗文化傳播,導致部分受眾群體辨別力變得低下,沉浸在低俗化高刺激性的文化惡果當中。例如影視暴力實施于現實生活,因粉絲濾鏡而追求吸毒明星……當下社會發展雖然迅速,但是伴隨而來的就是巨大的生存壓力。而某一部分膚淺、輕松、無腦的低俗文化卻可以讓這些人暫時逃避這些生活壓力,能夠找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存在感或無法獲得的自由感和成就感。“法蘭克福學派所批判的大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地域基礎上傳播的、復制性、平庸化的大眾文化。”國內亦有學者早就告誡公眾:“大眾文化的類型和內容及風格的日趨單調和雷同,平庸是大眾文化的顯著特點。”有人看有人接受,于是就有人生產,于是形成了一個惡性的文化發展循環。
二、面對文化亂象的應對政策
(一)監管部門要堅持正確引導和嚴格監督
問題解決的關鍵,是要從源頭上來治理,首先便是政府部門一定要監管到位,加強對媒體傳播行業的管理與監督,不管是書刊雜志還是影視新媒體,均要確立一個強有力的條文規定來規范市場,尤其是非法出版的盜版書籍影碟和抄襲出版物。嚴格執行《出版管理條例》第47條規定,即盜印出版物,沒收出版物和違法所得,并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再就是影視類文化作品的宣傳和播出,前期要對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和演員進行審核與甄別,如個人品行不端正的藝人如曾經吸毒入獄的藝人因該予以演出禁令,而電視節目題材的審核過程中也要避免出現過度娛樂化以及跟風無質,尤其是電影行業,實行分級制,避免傳播誤讀。
其次,以上種種,都需要國家和相應的政府管理部門加強管理力度,頒布相應的法令法規,而且一經發現任何違法亂紀行為,要進行嚴肅的處罰措施,體現公正和決心。推進文化傳播領域的法制建設,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傳媒違法侵權事件的發生,強力打擊違法犯罪個人和團體,避免部分人員抱著僥幸心理打著擦邊球或是走灰色地帶,因此,法制教育和觀念培養也很重要,媒體行業自身要媒介素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而大眾文化脫離不了人民大眾,那么人民大眾的文化法制意識也要加強培養,這不光是傳媒傳播行業的重要責任,因為大眾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著獨立人格的,都是有自己的判斷力的。
(二)文化傳播者的管理和自律
對于任何文化傳播內容要予以辨別分析。是好是壞,不應單一的由傳播單位和傳播行為發生者判定,而是要辨別分析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避免出現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而降低文化傳播準入條件,尤其是在微信微博等熱門社交網絡軟件發展的今天,網絡傳播信息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如果媒體傳播者們無法自律且缺乏社會責任意識,那將會對整個社會大眾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破壞社會秩序影響社會國家團結。在正能量和負能量之間,要堅定不移的站在正能量的那一邊,而對于負能量,我們要有所甄別注意表達形式。不“加工”也不“減料”,客觀分析評價。尤其是作為個人個體使用的微博微信傳播手段,每一個人的賬號都代表著一個媒體,每一個人所發的任何一條不負責任的消息都會有可能成為日后某一事件的導火索,不轉發謠言,不發布不實信息,不提供低俗內容搜索,積極營造健康良好的文化空間才有利于大眾文化的發展。而專業的媒體傳播行業從業者們,更是要遵守職業操守和從業道德。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更傾向于衡量一件事物能夠帶來的回報是多是少,這無可厚非,但是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和既得利益衡量的,例如精神層面的文化輸出,文學文化和藝術的傳播輸出是需要社會責任意識做支撐的,而文化的生產者和經營者需要衡量好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之間比重,“也就是說,大眾文化的每一件產品、商品,除了體現自身的價值、價格之外,還應注入生產者的責任意識,產品本身一定要對社會和消費者負責,不能絲毫損害消費者身心;也需要注重對社會公眾的心理、精神會產生哪些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三)文化接受者提高自我辨別能力
社會發展節奏快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承受來自生活各方面的壓力。吸取低俗文化來麻痹自身是無法長久的。在主流媒體和相關政府部門在努力改善大眾文化大環境的同時,個人也需提高自身素養,面對糟粕堅決說不,充實文化底蘊,提高欣賞水平,不要只看重金錢、消費、娛樂消遣,要汲取文化真理,文化真諦。“批判是真理的生命,人類精神與文化如果要有未來的話,就不能沒有真正的批判。人類不光需要娛樂,也需要真理和思想。”
三、結語
大眾式的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或許達不到精英文化那樣的高度,但其與精英文化不是非此即彼必選其一。大眾傳媒的產生,是文化發展走下神壇,走向普羅大眾的重要一步。是人民公眾對文化真善美的一個追求和向往。文化的生產者,監管者和接受者如果都能在自己的文化職責領域內心情良性發展,那么人們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的保護和理解也會得到更近一步的深化,人類歷史才會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 英己勒特,趙伯英,孟春譯..媒介社會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58.
[2] 黎春嫻.消費:一種社會結構的詮釋——兼讀讓·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J].北方論叢,2007(6):132- 135.
[3] 胡婷巧.新形勢下我國新聞媒體社會責任解構與重塑[J].傳媒,2013(6):82.
[4] 劉振怡.試論媒介文化的沖擊和影響[J].北方論叢,2006 (4):56- 59.
[5] 王軍.傳媒法規與倫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0(3):128.
[6] 陳力丹.關于媒介素養與新聞教育的網上對話[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2.
[7] 嚴明.大眾文化、現代傳媒與社會責任[J].學術交流, 2008(12).
[8] 張汝倫.論大眾文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3):16- 21.
作者簡介:王婭璇(1992.12- ),女,湖南益陽人,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