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義
摘 要:本文從班級規模、師生關系、教學環境三個方面論述了小班額條件下實施個性化教學的客觀優勢,并對在小班額條件下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實施策略和評價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班額”;教學;教學活動模式
在我們農村地區,由于黨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深入新時代農民心中,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加之打工子女進城就讀趨勢的影響,從而直接導致農村小學近年的生源數量減少。就我們本地來說,哈溪鎮轄區十個小學,2009年班級人均數為18.7人,2010年班級人均數為16.2人,2011年班級人均數為8.5人,小班化趨勢十分明顯。這為我們探索小班額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和難題。但專家們卻指出:小班額教學可以增加師生之間交流和互動的頻率和密度。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知識、能力、個性會得到全面發展,師生關系會更加融洽,并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我認為當前農村小學實施“小班額”教育教學,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變化教室空間,增大師生接觸面
(一)師生相處一室,教與學兩位一體
首先要求教師把辦公桌由辦公室搬入教室,促使教師基本全天在教室辦公。為此,可以把教室的1/3(也就是教室的后門處)圍裝起來,留給任課教師辦公。這樣教師就很少離開自己的學生,課上課下相處一室,從而很大程度上會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敬畏感,在形式上平等師生關系,徹底體現教師為學生服務的宗旨。
(二)學習環境要美化、優化、個性化
小班級環境布置遵照的原則是:有效利用空間資源,環境創設具有教育性、開放性、生動性和安全性,陶冶學生情操,激活學生思維,融合師生情感。首先,為了便于分組教學的實施,學生課桌可按學習小組分片兒擺放,形式相對穩定,打破死板的“秧田式”,并提倡教師根據需要適時調整,使之便于小組學習和討論。其次,教室墻壁布置力求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欄目的形式、名稱不要求統一,師生自由設計創新。
二、教師備課要有特色,因人而易,因材施教
教師要改變過去的大班額教學方法,備課時要充分體現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平時愛好、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時間、家庭環境等方面做到案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教師初步將學生分為三層:①學習興趣濃厚,成績穩定;②學習不用功,有潛力,成績不穩定;③學習比較吃力,成績不理想。
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將統一的教學目標按學生的不同層面進行教學,或提高難度,或降低要求。同時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實施分解,設計坡度,設計彈性練習。
三、學生分組學習,強化師生互動性
這里建立的學生學習小組是互助合作型的,它堅持的理論基礎是:“當個體朝著共同的目標在一起工作時,為實現這個目標,他們必然依賴每個個體的力量。這種內部的依賴使得每個人都去激勵、幫助他人做好每件有助于集體成功的事情,熱愛他人”。它組建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每組4~6人,相對穩定;公平競爭。這樣,“組內異質”為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奠定了基礎;“組間同質”又可保證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為使每個小組、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激勵創造條件。
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學習小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少進行面向全體的滿堂講,多進行個別指導,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小組去動手、動口、動腦。
四、教學方法要恰當適用
首先,作為教學方式、手段的教學方法是教學中最經常用的基本方法。如老師的講述、提問、演示、指導,學生的聽講、讀書、聯系、觀察等,是教學活動中的單項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教學活動的元素。其次,作為教學活動程序或操作步驟的方法,即教學活動模式,是教學手段、方式的組合,它相對獨立完整,能夠完成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如一般教師上課應用的最基本的“誘導動機—講授新教材—復習鞏固—練習應用—檢查反饋”的程序。第三,是有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總之,這三個層次的方法是相互依存的,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綜合而言,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三疑三探教學方法;講授式教學方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訓練與實踐式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
五、實行彈性作業、多向檢測
由于學生人數少,可以進行逐個面批。面批作業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使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并幫助其解決,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還有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起學生對學習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從而營造出舒緩、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多運用口頭的激勵性評語,調動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同時做好自己的面批記錄,用以查找教學中的得與失。
六、注重心理幫助,關愛學困生
學生之間從一開始入學就顯現出個體差異,并且會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明顯,最終產生學習困難的學生。由于“小班額教學”班小人少,教師及時準確地對學困生進行個別化教學與指導,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對其輔導幫助,真正達到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的目的。教師一般采取小組帶動、優生協助、多設問題、多重訓練、單留作業、互改作業、詳細面批、激勵評價等方式表現和落實對學困生的關愛。 農村兒童和城市兒童一樣,心理健康問題呈明顯增多態勢。針對這種現象,教師一方面要客觀認識、積極排解小班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個體差異;另一方面,還要特別重視學生在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及時主動地給予其心理幫助。
以上所述的幾點內容和方法,在當前我們農村小學“小班額”中,都可以有效地進行實施,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完善。農村小學應該本著“提高個體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這一目的確立符合實際需要內容與方法,實施自己的“小班額”教育教學,從而跟上現代教育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