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鳳
我以特崗教師的身份入職教師行業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八年了。剛開始上班時學校只有兩三臺計算機可以使用,網絡課程的學習要查找資料需要排隊。而學校中只有一間非常原始的計算機房可供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預約上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教師僅靠著手頭的課本和參考書在一成不變的重復著行走在三尺講臺上,教師講學生聽是常態的課堂模式。在鮮有富經驗教師指導的鄉村學校新教師只能摸索著獨自前行。
在最開始的三年教學工作中我每一步的前行都非常緩慢而且吃力,感覺自己就像個迷路的孩子。在第四年的4月份,我有幸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初中生物學課程教學評優活動,那次評優活動要求教師能用簡單的PPT進行多媒體教學,無非就是播放PPT輔助教學。僅僅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面對臺下僅有的三位聽課老師我如坐針氈,在大學習得的多媒體應用技術根本不能支持我的課堂,以一塌糊涂來形容那堂課一點也不過分。下課后我灰溜溜的跑出了中衛二中的多媒體教室。這次經歷給我的是一種沖擊也是一種激勵,我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來提升我的教育教學水平。路在哪里?再后來的一年中我的工作陷入瓶頸,我要通過什么渠道提升字跡各方面的能力?在思考中困惑,在困惑中不斷地尋求突破……
2015年學校實現了網絡辦公室全覆蓋且人手一臺計算機,還是在這一年在沒有原始多媒體投影的條件下學校引進了十幾臺觸控一體機,再在后來的半年時間內觸控一體機這一新媒體實現了班班通。這是技術硬件的前所未有的投入,甚至先進于城區學校。對于多年沒有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我來說這是從心里到技術上的一次挑戰,沒有專門老師的直接培訓,在同事的二次甚至是三次的培訓課程的學習下,我對觸控一體機的使用甚至是產生了懼怕心理。我也嘗試著去使用它去教學,但只能用簡單的PPT的導入,這臺機器在我的手中仍然只是投影儀的作用。后來隨著軟件的升級我又學習了觸控一體機的自帶軟件制作課件,空閑之余,我還利用網絡中的教程自學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等技術,有進步但進步的還是不明顯。
2016年我登入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我將2015—2016部級優課中的初中生物學課程中的寧夏本地的還有北京天津等發達地區的優課有選擇性的進行了學習。這次學習使我茅塞頓開,課堂如何銜接,課堂知識的處理技巧,課堂媒體的使用,實驗課的開展及創新突然一下子一股腦的突然進入到了我的腦子中。
2017年春季在“一師一優課”的曬課過程中我也有意識的去模仿別人的優課去設計課程,幾個月的學習琢磨思考我在課程設計及媒體的使用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使我深深的理解“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重要性。也是在2017年的12月份我有幸在中國教育信息化網站上看到了深圳一中學教師利用虛擬技術所上的一節地理課,這次課程的學習我感覺到的是差距,像鴻溝一樣的差距。這樣的技術在我們的教育領域應該還是一種嘗試,但那也都是實施。我們擁有的是什么?每人一臺電腦,一間教室一臺觸控一體機而已,學生要互動使用的移動端等設備一臺也沒有。教學是教和學兩個過程的結合,互動是關鍵,拿什么進行互動?在2018年的曬課過程中,我特意使用了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云校家”APP,一款可在手機使用的便攜式電子書包,有強大的方便教學的功能,使用恰當可以助力課堂教學。在我的使用過程中它反而成了負擔,首先我要解決學生的手機問題,其次還要解決教室的網絡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采取了提前通過“云校家”APP布置接收任務成果,課上展示的方式進行教學。顯而易見多媒體技術并沒有輔助教學反而起到了阻礙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樣的先進信息技術是教育教學發展的“生產力”,當別人迎接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時候,我們的媒體設備還停留在最原始的階段,那我們教育怎能不落于人后?所以發展教育的信息化硬件投入是更本。其次,是學習,通過評優課,制作微課,參加創客活動等在比賽中學習并且提升自己。當然歸根究底信息技術它只是教育的輔助手段教室要恰當的使用已達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