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珠
摘 要: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水平在快速提高,對于素質教育的要求也隨之增加,近年來,各個大學對于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育越發的重視,在計算機專業中,數據庫應用技術是該專業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計算機課程中實踐應該是課程較多,應用性強的一方面,但是就目前的課程安排情況來看,恰恰相反,因此本文就計算機專業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的人才培養作用、現階段該課程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的改革做了以下的分析。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數據庫管理系統課;實踐應用
數據庫技術是計算機專業中的一門核心課程,主要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對數據庫的基本理論基礎以及技能運用的熟練掌握[1],從而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對數據正確的處理。在當今社會,數據技術已經廣泛的運用到各個階層的數據管理中,因此各大學都應該加強對學生該課程的操作性和理論知識的結合,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計算機人才。
一、數據庫技術應用實踐型的人才培養作用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各行各業對數據庫技術的需求,各學院應該加強《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學習和熟練的掌握設計、開發和管理技術[2],培養這一方面優秀的人才,學生應該不斷地學習和創新數據技術,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企業的發展中去,更加適應與同事及其團隊的溝通互動。
二、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理論與實踐融合度不夠
大多數的院校對于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講解更為詳細,而關于實踐操作的部分講解更少。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3],所以應該把理論作為實踐的輔助,從而更好的讓學生進行學習,如果只是一味的講解理論知識,會使課堂枯燥乏味,降低教學質量,該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的融合度不夠,會導致學生對于一些深奧、重要的技術難以理解,達不到應用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的力度不夠
通常情況下,教師對于數據庫管理系統這一課程,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理論的講解,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重視理論,忽視實踐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少對教學內容的定位以及對實踐應用任務不明確,在忽略應用的課堂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沒有得到鞏固,因此掌握能力會下降。
(三)教學方式呆板且單一
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大都還是以教科書加板書形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記筆記和用聽來接受知識,使學生學習十分別動,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重視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對于學生的考試還是通過卷子的形式來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學生只需要死記硬背即可,不需要對其有掌握,降低了學生的動手和理解能力。
三、應用型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教學的改革
(一)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轉變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觀念,調整課程內容,在對學生講解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的應用。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把理論作為實踐的輔助,為學生構建出具有整體性的學習網絡[4],在該堂課的理論講解完后,應該立即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實踐操作,在操作中不懂的地方,詢問教師,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提高實踐操作的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明確教學目標
應用型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是為了滿足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個院校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應該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技術強硬以及高素質的計算機專業人才,貫徹落實“應用為本”、“理論為輔”“技術立校”的教學方針,注重對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
(三)優化教學方針
教師應該更改傳統的教學方針,將實際的案例引入到課堂上,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增添學生的積極性,實行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教學方式。教師用實際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一邊做一邊學,課上同學之間積極討論互動,對難點重點進行歸納總結,通過老師布置的任務,進行實戰練習,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提升專業技能,增加教學質量[5]。在考試中應該進行課堂上任務實踐,以及理論知識的考核,以此進行綜合評分,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各大學中應該加強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的應用,將實踐和理論有機結合在一起,為社會培養更多綜合性的計算機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何青,苗成雙.應用型大學計算機專業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8(4).
[2]李志梅,何金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本科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4):165-166.
[3]朱艷艷.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2017.
[4]李超,謝坤武,LiChao, et al.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數據庫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時代,2016(2):92-95.
[5]鄒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基于CDIO的數據庫教學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10):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