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潔
摘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實施走班制還面臨著學生、教師與公眾的價值困惑,存在管理、心理、評價方面的障礙。本文審視“走班制”分層次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探索解決途徑。
關鍵詞:高考改革;走班制;問題審視;解決途徑
一、“走班制”的社會認可度
所謂“走班制”,是指打破固定班級授課形式,按照課程內容、層次重新編排班級,學生在學校提供豐富課程、學科教室和教師固定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學力等自主選擇課程,流入到相應的教學班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走班制”強調賦予學生在課程上的自主選擇權,學生能夠以自身興趣愿望和知識基礎來選擇課程。“走班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契合了新高考改革下學生選學的現實需求,是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科學嘗試,是推進現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選擇。“走班制”的前提在于有豐富多樣的課程可供學生選擇,各個階層的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權”上是平等的,這也是大家樂于接受的。
二、實施“走班制”的問題審視
1.“走班制”的管理障礙
如果實行“走班制”,學科、學生分層勢必更多,教學班數量需求也隨之增加,而教學班級和教師數量有限。班多地少,學校在空間數量上往往不能滿足。同時,在“走班制”分層次教學模式下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大,這種相互影響雖能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但由于原行政班的教風、學風不同,學生間不良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方面影響也很大,活動開展在空間上的不固定性使專業輔導老師更難管理學生,學生也不易適應老師,學生尋求幫助的難度也加大。因此,分班制在管理上存在較大難度,給管理教師帶來一定壓力。
2.“走班制”的心理障礙
全面實施“走班制”分層教學,學校不再統一安排學生課表,學生被賦予了選課的權利,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課表。相對地,這種形式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因為如果一位老師的課程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選課學生人數就會減少,相反,有的課程又會出現爆滿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使得教師的自信心倍受打擊,影響教師對該門課程的教學。家長方面的心理疑問則更為復雜,家長未必都能理解“走班制”分層教學的運行機制,“走班制”分層教學是否能夠保證孩子獲得公平的教育資源也是家長的疑惑點。“走班制”分層次教學使學生的活動頻繁起來,使部分自控力不強的學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時,增添了一份凝聚力。另外一方面卻使學生面對的人際間的關系更加松散,學生容易表現出無集體歸屬感、同學關系冷漠等問題。
3.“走班制”的評價障礙
現如今的教師、家長在高一年級時期就開始作足幫孩子走進考場的準備。這種考試文化是不利于走班制的發展與前進的,走班制的價值意蘊便是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但全面發展、獨特性培養,很多時候是與分數相悖的。怎樣才能在“分數”的籠罩下真正突破,實現“等級”評價制和發展過程性評價;如何才能不以“功利”的目的硬性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避免所謂“尖子班”、“火箭班”的存在對普通學生的心理打擊;怎樣才能在教學任務與工作量增加后,弱化對教師的量化評價,體現以“人”為中心的評價理念等等,這些問題皆是當前推行走班制所必須突破的評價文化桎梏。
三、實施“走班制”的實施策略
1.管理對策
普通高中的學校教務處和政教處是負責學校管理的主要部門,在選課走班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中二者更應各司其職、協調管理、相互配合,進而保證其高效、平穩、有序的運行。教書育人是每一位教師的本職工作,育人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無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應自覺承擔教育、管理及幫助學生的職責,進而形成一種“師師盡責、教管合一”的班級管理新體制。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家校關系勢必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條件。在實行走班制的普通高中,更應重視家校共管,這不僅僅是行政班班主任的工作,還是每個教師的職責。因此,學校應切實做好家校的時空“對接”,通過重新整合家校溝通渠道,使學生在家校共育中和諧發展。走班制的實行必然會導致班級管理的多元化、復雜化,為使班級管理能夠高效、平穩、和諧地運作,必然需要學生的參與,在走班制推行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治作用。
2.心理認可
基于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傳統的任何改革都更容易獲得利益相關者的心理認可與行動上的支持。雖然我們不能改變整個教育的文化氣候,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政策宣傳、制度保障等方式對舊有的教育價值觀念、教育思維方式、教育行為模式等進行改造,重構一種新的、適合走班制的校園文化。面對走班制利益相關者們因為自己害怕既得利益受損而反對。我們也可以利用他們這種文化心理,采用利益補償的方法使其在觀念上發生轉變從而消解上述文化帶來的文化阻滯力。走班制推行者可以先讓家長了解實行走班制學校所取得的驕人考試成績,待他們害怕孩子成績下降的文化心理消退之后,再向家長展示這些學校的學生通過走班制在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長,這樣家長就會由反對變為支持。
3.評價機制
評價觀是指對教育整體及其子系統進行評價的尺度或標準,評價觀的不同必定導致對同一事物認識的結果不同。我國教育的評價觀是由儒家“學而優則仕”、“金榜題名”等思想進化而來的。換言之,升學率、重點率、分數等正是傳統教育評價觀在今天的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成了大家默認的唯一的評價標準。而走班制注重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并非簡單的分數。與走班制相適應的評價模式是多元評價模式,如學生自評與互評、檔案袋評價等。用我們認為最公平的、默認的尺子去度量走班制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必定會得出不準確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 潤,周先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機制構建[J].當代教育管理,2016 (6)
[2]周常穩.普通高中走班制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6 (16)
[3]雷中懷.新課改背景下實施“選課走班制”的路徑探索[J].教師教育論壇,201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