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學前教育觀念的進步,家園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學前教育中應進一步促進家園聯系,搭建好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家長在育兒方面更加專業化。
關鍵詞:家園溝通;橋梁作用;攜手并進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的感情。
一、什么是家園溝通
家園溝通,簡而言之是指家長和幼兒園及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二、家園溝通的重要性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為了促進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必須加強幼兒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及時的溝通可以加強了解、促進合作,使幼兒教師和家長情感相融、心心相應,從而對幼兒進行共同一致的教育;缺乏溝通會使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產生隔閡,有時還會引起誤解,加深裂痕,影響對幼兒進行正確一致的教育。
三、當前家庭情況分析
1.重智力發展,輕能力培養;
2.重幼兒園教育,輕家庭教育;
3.不信任老師,不信任幼兒園;
四、家園溝通的策略和原則
(一)教師要以熱情、友好的態度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
第一,教師要學會“微笑”
第二,教師要學會一些簡單的禮儀。
第三,教師要學會觀察、主動的給予家長一些幫助和關懷。
(二)教師要本著積極、耐心的原則與各種類型的家長進行交流溝通
(1)內向型
性格特點:較內向、被動,不善于和老師溝通交流。
常見狀況:當孩子在幼兒園遇到問題時,這類家長大多沉悶,默不作聲,有誤會也不容易解開。
溝通策略:
1.注意觀察并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
2.溝通頻率不宜過高,應由少至多,溝通時間不宜過長,應由短到長,循序漸進。
(2)從眾型
性格特點:缺少主見,人云亦云,立場不堅定。
常見狀況:往往被眾說紛紜所引導,也不能進行理智地思考,而是盲目跟隨其他家長。
溝通策略:
1.為家長提供可以暢所欲言的渠道,及時了解家長的想法,找到家園意見分歧的源頭,再逐一攻破。
2.主動幫助這類家長進行理性分析,梳理事情起因及其他家長為何會有這種態度,引導他們了解到某些觀點的不合理和不科學。
(3)寵溺型
性格特點:愛面子,缺乏一定理性。
常見狀況:寵溺型的家長一般比較介意別人說自己孩子的缺點,當孩子有過錯時,家長會為孩子找各種理由開脫,不配合老師的工作。
溝通策略:
1.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再委婉地將孩子近期出現的情況跟家長溝通,給出恰當的意見。
2.不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先耐心聽取家長想法,談話時斟酌用語,避免用刺激性的語言。
3.由于這類家長比較愛面子,也非常在意老師對孩子的看法,可以單獨溝通,態度委婉而不失禮貌。
(4)多疑型
性格特點:比較敏感,遇到問題時容易懷疑和不安,對幼兒園和老師缺乏信任。
常見狀況:當孩子在幼兒園和伙伴發生輕微摩擦或小磕小碰時,極易產生誤解。
溝通策略:
1.老師要多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小事,遇到問題及時向家長匯報,掌握溝通主動權。
2.當發現家長的情緒有所波動時,主動上前詢問,使家長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誠意。
3.如果孩子不舒服或遇到其它需要注意的情況時,老師要牢記家長交代的注意事項,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
(三)教師要通過“換位思考”來建構理解的平臺,體驗理解的幸福。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關鍵在于教師與家長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關系與親密感情。要學會理解家長的焦慮,通過“換位思考”,來幫助家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和家長溝通注意:
1.切忌“告狀”式的談話方法,這樣會讓家長誤認為老師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從而覺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會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產生抵制情緒。
2.和家長溝通要講究談話的策略性和藝術性,把談話建立在客觀、全面的基礎上。要讓家長相信我們,尊重并聽取我們的意見,要讓家長感到教師在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感到老師比他們更深入的了解孩子。
3.要抓住時機向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以請教的態度耐心的聽取家長的意見,使家長產生信任感,從而樂意與教師進行充分的交流,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四)通過多種渠道引領家長,增強家園溝通的實效性
(1)家園溝通的“小靈通”——《家園聯系冊》;
(2)做到家園溝通現代化;
(3)豐富來園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邀請家長來園當“老師”;家長參與班級的節日慶祝和聯歡活動;真誠的家訪讓溝通零距離。
幼兒教師要經常到幼兒家中進行訪問,與家長面對面地直接交談,互相通報幼兒在家與在幼兒園的情況,充分交換意見,增進教師與家長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幼兒教師在家訪時態度一定要誠懇友好,千萬不要進行“告狀式”的家訪。
家園溝通為教師和家長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隔閡,同樣也會形成某種合力,這將成為教育孩子的前提,也是堅強的后盾。由此可見,家園溝通是任何形式無法比擬的,我們應當把家園溝通重視起來落到實處,把它當成一種責任來做,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