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毅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 710128)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在《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的建設任務中,明確將“建設一流師資隊伍”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首要任務,更指出:“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團隊,增強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能力?!备叩仍盒T谒妓魅绾瓮七M“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問題中,應首先關注青年教師的建設,加速青年教師發展,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在高校場域中青年教師處于何種位置,面對個體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改變困境的思考,都是本文嘗試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試圖在一所省屬普通高校青年教師中發放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運用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對高校中青年教師發展的制約因素與解決對策進行分析。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年,又譯為布丟或布爾迪厄)是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學術視野無遠弗屆,從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教育學到語言學、政治學、美學以及文學無所不包。他以自己的學術實踐,向現代社會出現以來所形成的學科區隔提出了挑戰,使得社會學研究的思維模式得到了幾近顛覆式的更新。慣習(habitus)、資本(capital)和場域(field),是布迪厄思想的三個核心概念,這三個概念構成了一個具有有機聯系的概念叢,在布迪厄的整個理論體系當中發揮著基石的作用。
布迪厄認為,場域是“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框架”,是由作為主體的人與社會結構相互作用歷史地生成的。影響個體在場域中的位置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不同位置的顯性或者隱性的權力構成了不同類型資本的分配;二是不同位置相互之間構成的邏輯關系。由于各種資本分配不均衡,在場域中占據不同位置的人會利用各種策略,通過斗爭調整或保證他們在場域中的位置。
慣習也是布迪厄的核心概念,他認為,慣習就是人的社會生態性,它即具有先天的因素,又不完全是先天的,而是在社會化的個人境況中逐漸習得,并逐漸演變的個體“第二性”。就是“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人通過教育提升,改變這外部社會,同時也通過沉淀出自己的新的個性。
在布迪厄看來,資本這一概念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在于既能控制自己的未來,又能控制他人的未來。換言之,布迪厄所說的資本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形式,這種權力形式居間于個人與社會,在理論上發揮著調節的功能,資本間的分配差異構成了場域,個人總是在竭力擴大自己的資本。個體生活的可能和機遇取決于個體所累積的資本。布迪厄又根據資本的不同性質和社會功能,將其一分為三,分別是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指:“某個個人或群體,憑借擁有一個比較穩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識的關系網,從而積累起來的資源的總和,不管這種資源是實際存在還是虛有其表的。”文化資本有三種基本的存在形式,一是具體的狀態,如個體的語言風格、行為習慣、心理類型等;二是客觀的狀態,就是指以文化商品存在的文化資本的具體物化形式,如藝術產品;三是體制狀態,就是指以客觀制度存在文化資本,如學歷、職稱等。資本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經濟資本,它是能夠直接轉換成金錢的資本。它以多種形式存在,并發揮著多種功能,經濟資本可以輕而易舉地轉化為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
高校場域中,布迪厄的三種資本也是高校青年所能獲取的資本,文化資本是指青年教師所擁有的學歷與文憑、職稱、思維方式等信息。經濟資本是以財產的形式被制度化而存在。社會資本是指青年教師擁有的地位、權利和社會關系等構成的穩定的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三種資本可以進行相互轉換。其中,青年教師擁有資本的核心和基礎是文化資本,它也是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基礎。在高校場域中,獲取越多的文化資本,提升學術地位的機會就越大,也就有更多的機會進入核心學術圈,社會關系的構成也就越復雜,社會資本也會不斷增加,經濟資本的改善也會更便利。同樣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增加也會提升文化資本的積聚。三種資本是彼此助益的,但核心還是文化資本。
高校青年教師多是博士,但距離評上高級職稱還有相當一段時間,在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方面,高校中青年教師還都處于劣勢,高校優勢資源分配的不均更加深了資本的不均,強化了高校青年教師的地位分化,他們擁有的資本狀況,也制約著青年教師發展。
在高等院校的場域中,不同類型資本的獲取情況也決定著教師的地位和權力的大小。由于各種原因獲取資本相對較少的青年教師,在高校場域中必然處于較低位置。
1.文化資本欠缺,教學科研壓力巨大。高校場域中在學術金字塔頂端的少數高級別學術人員和處于金字塔底層的大多數普通教師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雖然,近幾年的高校招聘的青年教師多具有博士學位,專業知識的擁有量也比較大,但由于青年教師從教不久,學術積淀很薄弱,他們的學術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文化資本還有很大欠缺,很難找到學術團隊的入口,因為職稱較低,他們也很難申請到高級別的科研項目或者在高級別的刊物上發表文章。在筆者發放的問卷調查中顯示,38.89%的青年教師沒有承擔任何科研項目,僅有20.1%承擔地市級以上課題。調查顯示,青年教師在“論資排輩”的高校場域中處于中下層,而且青年教師還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工作,面對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很多教師都深感力不從心。這些都成為阻礙青年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
2.經濟資本匱乏,經濟負擔沉重。高校的青年教師在場域中擁有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都相對較少,也決定著他們可轉化為收入的經濟資本匱乏,較低的工資待遇使高校青年教師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受訪者中60.61%的教師都認為“經濟壓力大”,78.98%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壓力影響到幸福感的獲取?!睂η嗄杲處焷碚f,他們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應對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改變,教學科研不能耽誤,父母也都需要贍養,子女需要撫養,面對如此繁重的生活壓力和經濟窘迫,青年教師往往將更多地關注點放在了“生存”上,很多高校教師都通過校外兼職貼補家用,如代課、帶團、培訓、承攬各類項目等。謀生成為青年教師的首要任務。面對沉重的工作、生活壓力,嚴重干擾著青年教師的個人價值觀及學術視域,也影響到他們的行為選擇,進而影響他們對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獲取。
3.社會資本不足,難以獲得群體認同。高校青年教師參加工作時間較短,他們在高校場域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會關系網。首先,青年教師學術根基較淺,尚不能進入核心學術圈。筆者發放的問卷調查顯示,45.83%的受訪者表示參與科學活動的方式為自主科研,說明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還未進入科研團隊中。其次,在學校的各項事務管理中,都沒有話語權,在回答“您是否參加過學?;驅W院教職工代表大會”問題時,有86.1%的青年教師選擇未參與。表明青年教師由于學術地位較低,資歷較淺,在高校管理體系中,青年教師參與學校重大事務的途徑和方式不良,在院校兩級管理中基本保持緘默。再次,由于高校自身的封閉性特點,青年教師基本就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社交活動范圍有限,很難找到群體的認同。很多青年教師過于壓抑自己的情緒,難以融入集體,在筆者進行的調查問卷中顯示,有73.6%的青年教師認為當前有必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疏導。
影響青年教師在高校場域中的不同位置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方面是青年教師獲得的全部資本量,另一方面是教師擁有各種資本的不同結構。青年教師雖然處于高校場域中的底層,但是通過增加青年教師獲取資本的相對數量,也就能提升青年教師在高校場域中的相對位置。
1.開辟青年的成長通道,促進青年教師資本的積累。青年教師在高校場域中的發展,實質上就是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不斷累積的過程。教學水平的提升是教師立足的基礎和發展的邏輯起點,也是青年教師發展的核心內容。作為教師沒有扎實的教學能力,就很難在高校立足。“每一位教師在其任職初期,需要且應均出部分時間參加專業系統的熟悉和專業、有指導的教學體驗和進修方案?!备咝梃b美國教學研究中心的經驗,實行助教制,跟隨資深教師聽課,參與輔導學生的工作,借助“助教”制度、“傳幫帶”制度,充分發揮教授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幫助作用??蒲兴降奶嵘墙處煱l展的內在動力,青年教師應在長期鉆研的基礎上建立廣博的學術積累,學校和院系應鼓勵青年教師積極申報各類科研項目,大幅增加科研獎勵額度,設立“科研項目孵育計劃”,整合青年教師的研究方向,組建科研團隊,聘請專家指導,為青年教師的科研建設提供資金和團隊的支持。在加大獎勵資金額度的同時,從績效津貼和獎勵等方面,為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分層次、分階段的扶持和保障。
2.增強青年教師對院校兩級事務的參與度。由于長期處于高校場域的邊緣位置,青年教師往往認為,教學科研以外的事務與自己無關,因此,青年教師雖然在高校教師人數中占據多數,但很少有人能參與到學校、院系的管理和決策中。在現代大學管理制度中,積極完善高校各級教代會制度,在選舉教職工代表時,要注意青年教師在代表中的比例,青年教師應該有權參與到各項決議的投票過程,保障青年教師能有反映自身利益的訴求的暢通通道和空間,讓教學、科研、專業發展等各項事務都能由全體教師參與決議。
3.加強頂層設計,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高校場域中組織的支持是增強青年教師資本的重要保障,還處于底層位置的青年教師群體,缺乏一定的話語權,他們的訴求很難被學校領導層了解。高校的領導層應充分認識到這一客觀情況,加強頂層設計,創造青年教師的成長機會,建章立制,在資源配置方面更多的向青年教師傾斜。完善職稱評審制度,及時提高青年教師的職稱水平,讓青年教師中領軍人物起到引領的作用。加強青年教師發展中心等機構的建設,為青年教師到更高水平的院校學習創造機會,開展高水平、針對性強的各類高級別培訓項目,為教師提供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提升教師職業發展能力。改革教學管理水平,適當減少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促進青年教師的學術發展。
高校是一個由網絡系統構成的教育場域,它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由各種處于不同地位的關系連接而成的具有獨特運作方式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處于不同地位的人因占據著不同的資本,為獲取更多的權力和資本不斷地出現或隱形或顯性的利益爭奪。布迪厄用隱喻式的方法引入資本、慣習和場域的概念,成為分析高校青年教師發展問題的有力工具。運用場域視角發現和分析青年教師現實困境并不是僅僅將大學看成一個不斷爭奪利益的場所,而是通過分析進一步揭示出高校場域中青年教師和資深教授及領導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等級性的差異,對資本的擁有也存在著不均衡性的現實。在發放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借助場域理論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青年教師的窘迫現實,為高校青年教師發展問題研究提供不同的視角。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Z].2015.
[2][法]布迪厄,[美]華德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134.
[3]潘婉茹,林棟.“場域—慣習—資本”理論視角下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淺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0).
[4]教育:一個擴展的框架[Z].英國政府白皮書,1972.
[5]郭立場.青年教師生存狀況關乎時代顏面[N].光明日報,2014-07-15.
[6]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R].2015.
[7][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7-49.
[8]饒從滿,張貫新.教師合作: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J].教師教育研究,2007,(1).
[9]徐延宇.美國高校教師發展的特點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