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雙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高等教育應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不僅是當今眾多高等院校反思就業創業現狀后達成的共識,而且是高等教育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不僅如此,我們也從社會調查中發現,社會現實中的企業、事業等用人單位最需要的和最看重的是大學畢業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一定要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導向。大學教師也不應只是苦口婆心地“說”,滔滔不絕地“講”。于是,“好學生”的概念變化了,“優秀教師”的內涵變化了,這些老觀念應與時俱進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好學生”不再以知識量的多少為評價標準,不再以分數的高低為評價尺度,而是以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試金石。“優秀教師”也不再以“能說會道”為評判的標準,而是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創新意識的培養、實踐能力的訓練、實踐觀念的形成等為尺度。由此可見,高等學校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理應對增強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問題展開理論的探討和嘗試強化實踐教學創新。
我們要展開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與實踐活動的關系問題的理論研究,就必須對這個論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做一番分析。而想要深入了解“創新意識”,必須先考察“創新”與“意識”。根據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意識是人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意識是人腦的功能,意識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意識的產生通過大腦,但并非來自大腦,其原型來自外界客觀事物,作為主體的人也只有通過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才能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架起由此及彼的橋梁,也才能產生意識。人的大腦僅僅起了一個“加工廠”的作用。這樣,人腦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對外界客觀事物形成了主觀意識,而這種意識就具有創造性、可選擇性、主觀能動性或主體性等特點。其創造性明顯地表現為,人們的意識所具有的豐富的想象力,正所謂的“一葉知秋”“見牛角而知全牛”等。在這里,我們通過分析人的活動過程中人的意識的形成、本質及其特點,就是要發揮意識的創造性,并且朝著創新意識的目標前進。
考察了人的“意識”之后,我們再來探討“創新”。所謂創新,是指人類特有的創造性勞動的本質體現,是人類歷史進步的核心動力和源泉,是人們對傳統的超越和發展的心理傾向。創新所立足的是“創”,追求的是“推陳出新”和“與時俱進”。創新素質是對大學生成才的內在要求和培養核心,當代大學生,只有“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有效地應對新情況、新問題的高層次素質要求,是人們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也就成為高等學校的核心問題。“創新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即崇尚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創新思維(即用新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的過程)和創新能力(即開創新局面的實踐能力)。因此,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是確立其創新觀念、培育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思維、開發創新潛能、激發創新熱情,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創新素質提高的良好環境。”[1]
既然人的意識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創新性,而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本身就包含著創新意識的內涵,我們也就可以把發揮人的意識的創新性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關聯起來。所謂創新意識,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主動地開展創新活動的觀念和意識,表現為對創新的重視、追求和開展創新活動的興趣和欲望。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而創新意識本身又包括創新的動機、創新的興趣、創新的情感、創新的意志等。創新意識具有創造性、可選擇性、主觀能動性等特點,其中創造性又可細化為原創性、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創新型人才,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創新型國家的形成至關重要。這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講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2]鄧小平同志在強調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時也指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3]正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的昭示,高等院校在培養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過程中要特別突出創新素質中的創新意識,而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強化都一刻也離不開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這就為我們的研究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考察了本論題的關鍵詞“創新意識”之后,還須把目光轉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樣,想要弄清“實踐能力”,必先考察“實踐”與“能力”。那么什么是實踐呢?在整個人類認識思想史上,“實踐”的概念早已引起了古今中外的學者的重視,但是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的唯物主義把生產勞動看作人類全部實踐活動的基礎,才使人們對實踐的理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所謂實踐,是指作為主體的人以一定的手段工具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或適應客觀世界的能動的物質的活動,它具有客觀現實性、創造性、社會性、歷史性的特點。
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動方式,它把主體和客體溝通起來,它把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相互轉化,即所謂的“物質變精神”和“精神變物質”。“實踐活動既體現著自然對象對人的制約性,又表現著人對自然現象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通過實踐活動,人既改變了外部世界客觀對象,同時也改變了人自身。實踐活動既是合規律性的活動,同時又是合目的性的活動。實踐就是這樣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過程,即人按照客觀規律,貫徹自己的目的,通過創造性的活動去占有自然對象的過程。”[4]
那么什么是能力呢?從實踐的唯物主義出發去理解,所謂能力,“是指人適應社會并在社會中生存發展的才能及勝任某項工作的本領,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統一。”[1]可見,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為上的外在表現,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能力的內在根據是人的良好素質,沒有素質就談不上有什么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把實踐能力概括為,指作為主體的人以一定的手段工具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或適應客觀世界的各種各樣現實客體的能力。這就是說,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形成并進一步體現出來,它是人類所特有的,又是在一定的創新意識指導下包括人的體力、腦力、基本操作能力、專業技能和創造能力的總和。具體到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和增強來說,也只有在教育教學的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孕育”出來,正如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一樣。那么,實踐能力到底包括哪些能力呢?傳統的看法僅僅指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實際上,實踐能力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結構。從大的歸類看,實踐能力一般包括:一般實踐能力、特殊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這樣看來,各級各類高校所開設的作為語言工具課的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匯編語言與作為思維工具通識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邏輯學等都屬于一般實踐能力培養;各種各樣的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則屬于特殊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自立于社會的最重要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日常生活及專業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新思想、新創造屬于創新實踐能力,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高的價值追求。專家學者所追求的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又增添了什么,“接著說”了多少別人沒有講過的話,“接著走”了多少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我們通過對以上意識的起源、意識的產生、意識的本質的分析,進而又對意識對客觀世界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所呈現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知識、能力和活動的考察,對創新素質所包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探討,逐漸地悟出一個微妙的道理:創新意識只有在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產生和形成,而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充分而有效地發揮,作為主體的人才能表現出一定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這種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獲得,是建筑在人的廣博知識素養基礎上的。這樣,我們就從一個混沌的世界中逐步澄清了創新素質、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實踐活動這幾個因素及其內在聯系: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增強均離不開高校教育教學等各類實踐活動,而這些既建立在大學生一定的創新素質的基礎上,其本身又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這與當今中國和西方的高等教育強國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主流核心觀點不謀而合。
明確了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均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而要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增強實踐能力就要通過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相關的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來實現。這就為我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它使我們有的放矢地把探索的目光轉向與高等教育教學有關的各種實踐活動,特別是課堂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教育實習實訓活動、良好的校園文化活動、模擬法庭活動、新聞播報活動、經典誦讀活動、演講比賽活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