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萌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在網絡環境下,人們的思想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生群體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勢在必行。本文結合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現狀,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以期能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網絡環境 高校 思政教育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133-02
互聯網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出現了道德群體滑坡現象,高校思政工作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法與網絡教育途徑結合起來,改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由之路。這也要求高校正視當前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創新,爭取將高校思想教育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現狀
(1)管理機制不完善。在網絡環境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復雜多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也不容樂觀。如受金錢崇拜、超前消費等思想觀念影響,一些大學生對傳統道德的認同感不斷降低。在網絡文化浸潤下,一些大學生法治觀念淡薄,大學生網絡犯罪事件也日趨增多。在新形勢下,要想強化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必須創新思政教育觀念,以網絡建設和多維互動的育人機制為重點,完善思政工作機制。但是,結合實際來看,由于資金不足,人手有限,許多高校尚未以網絡為中心構建多維互動的思政工作機制,網絡思想教育體制缺位,必然會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思政教育模式老化,后勁不足。在2015年全國“兩會”報告上,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新方式,各行業要以“互聯網+”為驅動實現創新發展。響應政府號召,許多高校都以校園網建設為基礎,創建了德育和思政教育網站,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活動載體、文化載體和傳播載體,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整體來看,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網站都存在內容陳舊、形式單一、更新慢等問題,網站建設水平較低,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如一些高校雖然都安排了專職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由他們負責微信、微博、網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工作繁重,經驗欠缺,所以新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非常單一,加上更新緩慢,以至于平臺的訪問量較低。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1)革新觀念,樹立互聯網思維。思想是行為的先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在先進的思政教育工作觀念指導下進行。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全球化、開放性的平臺,人與網絡共生、與萬物互聯。要想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必須尊重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互聯網思維,統籌人、財、物資源,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頂層設計,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確切來說,高校要本著開放的心態,將大學生思政教育與互聯網有機鏈接起來,以“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為終極目標,完善思政網絡教育機制,并根據時代的變化和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打造一直強大的網絡思政師資隊伍,培養一批精通網絡技術的思政教師,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打好基礎。然后,將微博、微信、貼吧等媒介融合到一起,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發揮網絡優勢,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蓋面。此外,在思政教育中,高校還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網絡渠道,借助雙向互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政信息收集、分析中去,同時在思政教育中著重培養學生的網絡素養,引導學生自覺抵制垃圾信息,使學生將健康的思想內化為自覺的個人行為。
(2)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內容創新。學生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大學生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全社會都對大學生給予了厚望,社會各界也在高等教育服務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涵蓋全面,但是內容良莠不齊,各種網絡思想很容易給大學生帶來沖擊,單純的說教,生硬的理論灌輸,已經無法激發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大學生本身才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渠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全新的領域內,高校必須以學生為本,堅持思政教育內容創新,以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如立足于校內網和公共思政網站建設,高校要及時從網絡中獲取各種資訊,以補充思政教育內容。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思政教育中,高校還要增加網絡心理教育和網絡法治教育內容,并運用圖文聲像的形式進行信息推送,以培養大學生的網絡意識,確保教育的針對性。此外,緊貼學生實際,高校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然后借助寓教于樂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切實幫助學生消除各種思想障礙。
(3)優化思政教育環體,創新教育方法。所謂思政教育環體,就是作為思政教育載體的環境。教育環體建設水平較低,是影響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如當前新媒體管理機制和道德評價機制還不健全,而新媒體的管制權又被政府分散到各部門,從而導致新媒體監管效率低下,新媒體環境錯綜復雜。另外,政府與學校、家庭各方缺乏有效的溝通,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一直是孤軍奮戰,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和方式又相對老化,大學生思政教育氛圍和手法都有待優化。鑒于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我們要重視思政教育環體建設,創新思政教育手法,以拓寬思政教育創新路徑。這也要求政府在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完善新媒體監管機制,建設一批紅色主題網站,對學生進行輿論和思想引導。同時完善互聯網治理體系,加強新媒體監管,整改一批新媒體,凈化網絡空間,肅清各種腐朽思想和不良信息,打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高校在大力開拓網絡思政教育空間的同時,也要對校園網絡信息進行有力監控,強化網絡媒體的思政教育功能,以凈化網絡校園環境,搶占思政教育高地。此外,高校還要將傳統的思政教育載體與新媒介結合起來,將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指導、日常教育管理中去,并經常組織、開展一些支農支教、社區公益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磨煉意識,提高思想認識。
(4)提高思政教育水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思政工作的主體,思政教育工作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日益復雜的思政教育環境,給高校思政教育隊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由任課教師、輔導員、黨務人員和學生骨干等專兼職人員組成的網絡思政教育隊伍,積極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個適合時代發展的網絡思政教育模式。然后針對思政教育人員開展專門的網絡思政教育培訓,并利用網上評教、相互交流等對思政教育人員的綜合能力進行考核,以提高思政教育主體的網絡道德素養和工作能力。高校思政工作人員則要全面學習網絡技術,深入了解網絡環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特點,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做好網絡思政宣傳和教育工作。與此同時,立足于高校思政網絡平臺建設,深入大學生群體,了解高校輿情,并盡量用網絡語言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爭取深入了解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心理訴求、出現的思想問題等,及給予學生指點和幫助,以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更要建立民主、透明的互聯網教育機制。唯其如此,才能增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賈虹.“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學生素質教育工作項目研究[J].學園,2017(7):168-169.
[2]滕蘇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5):16-18+25.
[3]余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素養培育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