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情
摘要: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中,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與育人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資助育人不能僅停留在經濟的幫扶上,更應該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增強學生各方面能力,加強學生道德修養,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精準扶貧 少數民族大學生 資助育人 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139-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力支持下,少數民族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邊遠的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進入大學學習后,在學習與生活以及畢業后就業等方面還存在著困難。在全國上下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背景下,教育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關鍵環節,要讓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徹底擺脫貧困,要從教育脫貧、智力脫貧、能力脫貧開始。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育人面臨的困境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地區、貧困家庭,上大學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國家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政策上、經濟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少數大學生進入大學后,與眾多其他民族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參與競爭,由于經濟上的壓力以及民族文化習俗上的差異使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面臨諸多問題。
(1)經濟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多來自貧困地區,家庭收入單一,部分地區還處于靠天吃飯的落后狀態,家庭子女多,經濟負擔承重,因此,面臨著交不上學費,吃不起飯等生存性問題。承重的經濟壓力使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到其身心健康。
(2)情感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生中所占比例小,少數民族大學生離開原來的民族聚居地,由于地域位置、風俗習慣、文化心理上等方面的差異,且因經濟上的壓力使部分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自卑、孤獨的心理,容易形成本民族同學之間的小團體交往,難以融入集體。
(3)學業問題,少數民族地區有自己的語言,部分學生對漢語的掌握不夠熟練,在課堂上無法跟上漢語教學的進度,加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水平落后,對文化知識的掌握落后于其他同學。因而,在專業學習上,少數民族學生存在困難。生活與學習的壓力加劇了他們內心的自卑情緒,形成一個消極的循環圈。
(4)發展性問題。目前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資助工作主要還停留在經濟的幫扶上,并且,資助工作仍然與其他學生混為一體,沒有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發展性、長效性需求,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在享受國家經濟資助后,其學習能力、綜合能力、就業能力仍然沒有得到本質性的改變。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價值意蘊
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要著力加強教育脫貧。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新時期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育人工作,通過政策支持、財力支持,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隨著高校資助工作的全面開展,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創新理念,探索新思路,時代賦予了高校資助育人更為豐富的內涵。新時期的資助育人工作,不再停留于學生上得起學,吃得飽飯,穿得上暖衣,更要求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資助、長效性育人,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找到理想工作,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樣擁有實現人生出彩的機會,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現狀,阻斷家庭經濟困難代際傳遞,帶領家庭脫貧致富。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育人路徑探索
(1)精準資助,惠及每一個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程度、綜合素質、就業能力,是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的最便捷途徑,也是阻斷家庭經濟困難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新時期對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政策應具有針對性的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目前的國家助學金只能解決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部分生活費,少數民資貧困大學生仍然面臨高漲的生活費用、學習用品費用等壓力。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資助應在精準資助理念的指導下,精準識別特別需要幫助的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根據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需要開展精準資助項目,精準幫扶少數民族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順利就業。
(2)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高校在資助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時不僅要解決學生生活困難的問題,還應考慮學生成長發展。新時期里,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面臨著沉重的經濟壓力、學業壓力以及就業壓力。當前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大多停留在資助層面上,解決表面能看到的問題,而忽視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應加強學生發展性資助,著力培養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個方面能力,并建立長效的資助育人機制,對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跟蹤培養,指導其順利完成學習,順利就業。根據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發展上的多樣化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和指導,在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上進行指導,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競爭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3)道德浸潤,提升學生思想素質。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熱愛生活,懂得感恩,與人為善,明禮誠信”。資助育人工作的目的不僅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還在于把他們樹立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成才必先立德,在對少數民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中,要加強道德建設,堅持經濟資助與思想品德修養教育相統一。在對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首先要教育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熱愛生活,正視生活給自己帶來的困難與挫折,自立自強,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身及家庭的命運。其次,教育學生懂得感恩,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父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奉獻社會,在感恩和奉獻中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最后,加強誠信教育,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在接受國家與社會的資助中,應誠實守信,如實反映自身家庭經濟情況,而不能利用自己少數民族身份索取資助,也不能因為自卑心理而不愿意接受資助,如有助學貸款,應按照規定,按時償還貸款,不辜負黨和國家對自己的信任。
(4)精神激勵,增強民族自尊心。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后備力量。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強少數民族的整體素質,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心理特征,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展示民族特色的平臺。我國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展示民族文化、民族習俗。在各類創新創業項目中,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利用專業知識推廣民族地區特色,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出謀劃策。通過參與各類活動,激發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從而增強他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立志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改變家鄉面貌而努力學習。
參考文獻:
[1]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J].人民日報,2018(3).
[2]張永.脫貧攻堅中高校學生精準扶貧的育人體系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3]徐英,李天悅.發展型資助: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發展的新維度[J].教育評論,2018(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