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瑜
摘要:黨校法治教育當下仍然存在教學目標定位不清、課程設置科學性欠佳、教師研究方向不明、教學手段單一等現實尷尬,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緊扣法治教育定位,通過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養成正確的法治思維、優化案例式教學、推廣體驗式教學等手段,全面提升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
關鍵詞:黨校法治教育 法治思維 法治方式 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166-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厲行法治、建設法治政府,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須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黨校作為輪訓各級領導干部、后備干部的主陣地,更須緊扣黨校教學定位、研究黨校教育規律,深度發掘黨校法治教育的特點和方向,契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要求,切實提升黨校法治教育質量。
一、黨校法治教育的現實尷尬
法治教育雖已納入黨校教學“主業主課”,但綜合筆者教學實際和調研結果,當下地市級黨校法治教育仍然存在與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中國的建設要求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突出表現為:
(1)教學目標定位不清,課程設置科學性欠佳。縱覽近年來黨校法學專題開設統計、學員評教反饋意見等信息,黨校在整體教學體系的設計上,對法治教育的戰略性、功能性認識不深入,對法治專題缺乏合理分類和科學規劃,法治專題在整體課程體系中占比依然較低甚至被擠壓。法治課程浮于結合時政、解讀法規的表面,缺乏對學術深度、法治本體價值和法治運行實況的挖掘,課程統籌、優化嚴重不足。根據學員的問卷反饋,近60%的學員認為當下法學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內容在指導學員工作實踐上作用有限,法治精神解析不夠徹底,對提升領導干部法治能力的影響力低于預期。
(2)教師研究方向不明,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從事黨校法治教育的教師在師資隊伍上不夠穩定,專業程度不夠統一,法學基本功不完全扎實,決策咨詢能力偏弱。教師自我研究方向不固定,主攻領域不明,專業素養錘煉不足,“游擊戰”“萬金油”選手居多。在教學專題開發,尤其是交叉學科新專題的開發上惰性占據上風,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學術定位。教學方式上仍然過多依賴傳統講授手段,教學的互動性、實踐性嚴重欠缺,案例式教學與例證教學自我區分不明,情景模擬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現場教學開發不充分,教學的思辨性、應用性差強人意。
二、精確黨校法治教育的定位
作為從高校法學本科教學一線轉型至黨校工作的筆者而言,高校法學教育與黨校法治教育的區別可謂體會深刻、清晰,二者在教學教研上的側重點差別巨大,找準各自教學定位是做好法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黨校教學的受眾是各級黨員干部,是落實黨和國家政策、踐行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少數”,是決定法治政府建設進程的主要力量,黨校法治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馬克思主義法治觀教育,樹立領導干部的法治信仰,強化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養成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最終實現全面提高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1)樹立黨員干部堅定的法治信仰。不被信仰的法律,形同擺設。法律信仰的樹立是法治理念、法治思維養成的前提,只有真正從意識上認可法治的價值,從精神上崇尚法治的威嚴,才能自覺地將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并轉化為自覺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樹立強大的法治信仰,是“尊法”的前提和動力,是法治社會的基石。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尤其是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強制法》《憲法修正案(五)》《監察法》等一系列憲政法規的出臺,各級領導干部主動學習法律法規、運用法治方式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實踐中仍然存在著“法外特權”、“權大于法”、漠視程序規則等思想和做法,2018年1月發生在鄭州的“城管撤梯致人死亡案”、未經聽證就突然宣布的機動車限號限行舉措等就是典型。究其根本,還在于掌握公權力者對法治的價值、功能沒有充分的認知和敬畏,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還沒有真正植根于領導干部的靈魂深處,還沒有深刻、全面地掌握憲法法律的基本精神。
黨校的法治教育就是要抓住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法治專題的開發與教學手段的運用上開發智慧、精心設計,摒棄原有的機械講解法律文本、生硬灌輸法律知識的做法,注重馬列主義經典法學著作、馬克思主義法治觀、法學原理與法治精神的深度培訓,使黨員干部在觀念上真正領悟法治的精髓和法治的本體價值,主動將憲法法律作為衡量政務的標尺和參照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尊法”。
(2)養成黨員干部正確的法治思維。黨員干部法治思維的養成直接影響黨的執政根基。法治思維的養成不僅需要信仰法治、尊崇法治,更需要善于運用法律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自覺將法律內化為判斷處理事務的準則和“本能”。
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規則思維和程序性思維。它強調憲法法律至上、程序正義優先于實體正義、普適性優于特殊性,強調操作程序的透明、公開。對于各級黨員干部而言,就是要做到處理政務時謹記“規則先行”,將規則意識內化為思維習慣,確保手中的公權力在陽光下秩序運行、良性使用,嚴格依法行政,自覺接受監督。
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義務思維和契約性思維。它強調權利義務的對立統一,強調法律關系的準確定性,強調恪盡職守與責任擔當。對于領導干部而言,任何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或抽象行政行為的實施,都是一個具體法律關系的產生或完成,都伴隨著權利義務的變動和法律責任的落實。作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學會從權利——義務角度來審視自己、處理事務,牢記“有權必有責”,堅守法治底線,依法履行職責。
黨校的法治教育必須結合學員的群體特征和個體需求,深入挖掘整體性、制度性、實效性和時代性并重的教學方式,深化改革、大膽創新,靈活運用模擬式、體驗式、案例式等多種手段,改學員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進一步拓展法治專題現場教學、互動研討的說服力、滲透力,提高組織參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實踐教學占比,激發學員提高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的內驅力。
三、積極創新黨校法治教育形式
提升新時代黨校法治教育的質量,除持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合理規劃課程體系外,更重要的、也更迫切的是在教育手段上下工夫,緊扣法學實踐性、應用性強的特征,積極探索更有效的實踐性教學手段。
(1)優化案例式教學,建立科學的案例數據庫。案例式教學注重以案例促應用,通過“精選案例——設計提問——互動討論——歸納評價”四個步驟,層層激發學員的法治反思和依法辦事能力,實現法治教育目的。案例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理論功底、法律實踐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需要黨校在教師培養上向“雙師型”隊伍做更多傾斜。
優化案例教學的關鍵是案例挑選,建立科學、豐富的案例數據庫十分必要。建議將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等實務部門納入教學基地清單,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網絡平臺,組織教師與兄弟單位、實務部門對典型案例進行適當改造,組建教學案例數據庫。
(2)推廣體驗式教學,增強法治教學的實效。體驗式教學是最受學員歡迎的教學模式。通過模擬法庭、組織庭審觀摩等具體教學形式,讓學員對法治運行實況產生切身體驗和內省反思,充分調動學員的代入感、參與度和積極性,強化法治基本原則與法治精神在依法行政中的價值體現,從領導干部的習慣思維和行為模式入手,切實發揮法治信仰、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的現實功用,全面提升黨員干部的尊法、知法、守法、用法能力。
參考文獻:
[1]趙赟.習近平新時代法治思想指引下創新黨校法治教育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18(2).
[2]繆愫生.依法治國背景下的黨校法治教育[J].黨政論壇,2014(10).
[3]閆紅果.地市黨校年輕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求生存”[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8(2).
[4]梁向鋒.新形勢下黨校法學教育之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6(21).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