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淼 宋玉穎
摘要:科學課,作為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課程,內容豐富有趣。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吸引學生,是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互動作為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在課堂上廣泛應用。有效的互動能促進學生認知、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有效的互動更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進而達到自己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探究目的。
關鍵詞:科學 形成探究能力 師生互動 生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202-02
科學課,作為小學的一門綜合課程,包容了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是探索科學世界的啟蒙課程,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課程。從打開課本的那一刻,學生便會被里面的豐富多彩所吸引。怎樣上好科學課,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是科學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互動是最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在科學課堂上,有效的互動更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進而達到自己能進行科學探究的目的。現結合科學課堂教學,本文就幾種有效的互動方式進行探討。
一、導課——師生互動,激趣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課堂伊始,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設置問題情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只有增強問題意識,既而采取引導、點撥、釋疑、評價等多種手段,促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案例一:蘇教版五年《磁鐵》
師:工人在工作的時候,不小心把一盒小鐵釘灑在了木屑里,一根一根地撿起來太麻煩了,你能想辦法幫幫他們嗎?
生:用磁鐵吸。
生:把木屑和鐵釘都放到水里,鐵釘沉到水底,木屑浮在水面。
這樣的問題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不難解決,用磁鐵吸,用水浮法都能做到撿出鐵釘。然后教師讓學生用磁鐵吸出木屑里的鐵釘。
師:你們都玩過磁鐵,對于磁鐵,你還知道什么?
生:能吸鐵。
生:冰箱門有磁鐵。
生:有磁鐵玩具。
至此,師生互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采用生生互動。
師:給一分鐘時間,在小組內說一說你都怎樣玩過磁鐵。
只是短短一分鐘,滿足了所有孩子,喚起學生的前概念,也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關于磁鐵,你還有哪些疑問,還想知道些什么?”“疑”是“思”之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讓學生開始了質疑之旅。
案例二:蘇教版五年《電磁鐵》以魔術來激趣
出示自制教具(外形像磁鐵,內部為電磁鐵,暗加操控開關)
師:同學們,老師拿的是什么?它能……
生:吸鐵。
師:真能吸鐵嗎?
生:真能。
師演示不吸鐵。
師:怎么能不吸呢?
師再演示吸鐵。認知矛盾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師:我說吸,它吸就吸,不讓它吸它就不吸,信不信?
師再次演示吸鐵和不吸鐵,
師: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我嗎?
生:“什么力量控制的?
生:里面有什么裝置啊?
生:能不能教我做一個?
生:能吸更多的鐵嗎?
學生太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問題魚貫而出。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主動性,使思維活動持久高漲地進行。“思”是“疑”之本,在興趣引領下的導課,讓學生思維活躍,教師是課堂上的引導者,學生才是思維的主體,如此活躍的思維,是學生科學探究良好的開端。師生“互動”中二者的思維相互碰撞,相互啟發,最終達到和諧共振,使學生拓寬思維,優化思維方法,形成縝密的思維個性。
二、探究過程——生生互動,探究能力形成
有效的互動是指師生雙方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積極參加課堂教學的過程。互相尊重和理解,經驗互換,資源共享,行為共勉,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互動。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和教師在“互動”中對知識進行“創生、改造”。科學課堂為學生的互動提供了平臺。
科學課堂,是學生探索自然,探求真象的天地,小組合作既能體現團隊精神,又能實現生生參與,共同探究。在互探、互學、互幫、互促的過程中,將個人的發現轉化為集體的財富。
現以《研究磁鐵》一課為例,談談做法。
(1)確定探究問題。探究問題的確定,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梯度,一如跳起來摘桃子,要經過努力才能摘得到,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小組活動的激情,從而充分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創造性。
《研究磁鐵》一課,在學生感知認識了磁鐵的磁性性質之后,學生提出不同的探究問題。教師出示一塊條形磁鐵,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有同學問磁鐵有磁力,那么哪里的磁力最大呢?怎樣才能進行比較呢?問題一出現,同學們立即開動腦筋,湊在一起討論起來,根據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教師又追問:我們在比較磁力大小的同時注意觀察,看看有沒有更多的發現。
(2)設計實驗方案,小組合作探究。探究活動通常在4至6人的小組內進行,學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教師給予充分的時間保證,并且巡視或參與某個小組的討論、活動,適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如有的小組用比較不同部位所吸鐵釘數量的多少來探究各部位磁力時,忽略了鐵釘大小一致這一重要因素,教師及時指出,減少了無效勞動。
(3)組際間互相交流。即在組長帶領下暢所欲言,經過共同探究,得出較完整的答案,并由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時闡述意見。發言中如出現錯誤或遺漏,可由本組其他成員糾正、補充。其他組員也可提出質疑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如在研究完磁鐵后,有的小組得出一個結論:磁鐵的兩頭磁力最大,中間最小。有的小組則出現兩種情況:①磁鐵的兩頭磁力最大,中間最小;②磁鐵每個部位磁力大小差不多。還有的小組發現磁力的連續性。科學知識的準確性還是不能缺失的,對出現錯誤結論的小組,可以演示實驗,共同找出問題所在。總之,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但必須有理有據,確保科學知識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4)評價總結,發現得失。組際交流之后,教師還應及時作出公正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將各組的觀點、答案進行歸納和概括,從中找出規律并達成共識。在上述有關磁鐵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重新觀察意見分歧組的操作,共同分析找原因,最后達成一致共識:磁鐵兩極磁力最大。在“總結”這一操作步驟,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學法,引導學生回顧過程,使他們有所感悟。當然在互動過程中,教師不能“主宰”一切,而應將有效指導與平等參與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拓展——發散思維,課外探究
發散思維是一種廣開思路,尋求變異,從多方面進生思考,探求解決問題多種可能性的思維方法,具有多向性,思維過程富于變通性。一堂課的結束,不是探究的結束,而是課外探索的開始。我認為,真正的擁有知識是自主地對知識進行拓展探索,并能把知識進行實踐應用。在這個課堂互動過程中,師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下,以知識為載體,師生主動參與,演繹科學課堂的精彩,促進學生全面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