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蒙蒙
摘 要:《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要充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在此基礎上,從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特點及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出發,發現教學素材開發的必要性,闡述了教學素材運用出現的豐富但稍顯多余、多樣但不夠細化的問題,最后,提出如下建議:以“育人”出發選擇素材、適當給素材做“減法”、深度解讀教學素材等。
關鍵詞:品德社會;教學素材;開發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素材開發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充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而新一輪課程改革,催生了一批新教科書的誕生,品德與社會新教科書應運而生,其編排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具有對話性。新教科書的運用沒有單獨以教師的“教”為主,而是變為師生對話的文本,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興趣。第二具有綜合性。涉及歷史與文化、地理與環境、生命與安全等多方面內容。第三具有開放性。課程需要學生立足于課堂但最終走向社會。第四,具有實踐性。品德與社會課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新教科書的出現,一方面帶來了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改變,同時要求教師在教科書之外恰當利用其他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教師在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陷入以下困境:首先,教科書內容有限且不細化。尤其低年級教科書多以圖畫為主;其次,教材內容在選擇素材時有地區差異性的存在。例如:《路,越走越寬》這節課,關注偏遠地區較多,城市地區較少,文章展示出“晴天一臉土,雨天一腳泥”的道路及農貿產品運不出去的困境,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無法想象,所以不能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致使學生無法將課程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大多會利用教科書之外的教學資源,尤其是素材性教學資源。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素材運用中的問題與建議
(一)教學素材運用中的問題
教學素材的開發尤為重要,但是在運用教學素材時,筆者發現存在一定的問題,以北師大版四年級《路,越走越寬》一節課的設計為例。教師以歌曲《天路》導入新課,然后運用情景模擬,讓學生創編道路體驗小短劇,切實體會過去道路的不便,緊接著利用教育視頻,再一次讓學生認識過去與現在道路的不同,了解道路建設的迫切性。在此基礎上,學生小組討論“要想富、先修路”,感受道路建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我國日新月異的道路建設的發展和變化,體現社會進步,教師為學生播放教育視頻《超級工程——中國路》,給學生以震撼。最后,拓展延伸,從有形的道路到無形的中國道路,感受“厲害了,我的國”,情感得以升華。
本次教學設計,所擴充素材有:歌曲《天路》、情景模擬材料(創編故事)、教育視頻《不同的道路》《超級工程——中國路》以及無形的路——中國道路。課堂呈現效果:設計完整,氣氛活躍,但時間緊湊,學生反饋較少,因此,反映出素材運用的問題:豐富但稍顯多余、多樣但不夠細化。
(二)教學素材運用的建議
1.以“育人”出發選擇素材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養的核心。所以,在選擇教學素材時,必須以“育人”為核心選擇教學素材,要讓學生把課堂里學到的作為行動的指導。如北師大版六年級第五單元的第二個主題“環繞地球看世界”,講述了非洲、歐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在講述這一主題時我們應注意把握不應以知識傳授作為最終目標,而應讓學生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并在生活中去實踐。
2.適當給素材做“減法”
課程中素材的運用是教學資源的有效補充,能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但是無論什么教學素材,都不能以追求教學資源的多樣與形式的新奇作為首要目標。以北師大版四年級《路,越走越寬》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切實體會到過去道路的不便,感受道路建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用到了兩種教學素材:情景模擬的創編小故事和教育視頻。其內容及達到的教學效果相似,只是形式不同。鑒于課程時間有限,所以在選擇素材時,類似的素材可適當刪減。教師在教科書、課程標準和教師指導用書的基礎上,可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選擇教學素材。
3.深度解讀教學素材
選擇教學素材應當主要考慮怎樣運用才能最有利于實現單元目標、主題目標、教學目標等。筆者建議,應深度解讀所選素材,逐層深入剖析。以北師大版四年級《路,越走越寬》為例,教師選擇了教育視頻《不同的路》作為素材后,應依次引導學生理解:不同路的特點,走不同路的感受,為什么,以及不同路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從而導致的路的變化以及變化的意義等。在深度解讀教學素材的過程中,也應以“育人”為本,讓學生真正從心里體會到路越走越寬的意義。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素材的開發,需要教師不斷去探索,才能使品德與社會教學發揮實效。
參考文獻:
[1]張茂聰.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課程·教材·教法,2006(3).
[2]王欣.北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分析及其修訂建議[D].東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