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婧如
【摘 要】目前關于中國話劇IP電影改編的研究較多關注話劇IP的現狀與發展、開發空間;話劇與電影的敘事時空變化、造型轉換、沖突制造方式的對比等方面,進而討論話劇改編為電影的方法策略、注意事項。研究方法多為個案分析,涉及改編中敘事問題的較多從電影特征、技術手法方面分析,且因為當前話劇IP電影的案例有限,以喜劇居多。為數不多的幾篇從中國話劇改編史開始梳理的文獻,以史料和案例的鋪陳敘述方式展開,進行簡要的話劇與電影特征的對比,從敘事學角度進行分析的較少。
【關鍵詞】話劇電影;IP;敘事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069-02
當前關于中國話劇IP電影改編的敘事學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關于話劇IP轉換的現狀及發展
(一)對話劇IP轉換動因的分析。白艷穎在《淺析話劇與IP轉換現狀及未來發展》中指出娛樂行業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經典名著的重溫對IP的產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娛樂行業中演員的發展對IP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網絡發展則催生了網絡小說、網絡漫畫、網絡游戲的產生和發展,其中的優秀作品都可以進行IP轉換。經典名著本身所具有的深遠影響,且作為書本的形式,為IP轉換的發展提供可能。[1]
(二)話劇IP電影改編的成敗案例。陳雅琪在《淺析話劇IP轉型電影的可行性——以<驢得水>為例》中提到近年的話劇IP改編電影不乏好口碑的作品,并列舉《夏洛特煩惱》、《驢得水》、《你好,瘋子!》等話劇IP改編的電影的評價和票房。[2]常旖旎在《透過“開心麻花”<驢得水>解析話劇IP時代》中認為話劇IP改編為電影雖然開始受到關注,并且可能伴隨資本投入,但話劇本身的質量需要有保證,話劇《他和她的兩個老婆》為基礎改編的電影《戀愛排班表》票房和口碑皆不理想,《華麗上班族》也有類似遭遇。在改編過程中,要注意舞臺和電影表達理念、表達形式的差異,還需注意電影元素、結構、市場等多方面的問題。[3]
(三)話劇IP改編成電影的可行性。陳雅琪在《淺析話劇IP轉型電影的可行性——以<驢得水>為例》中討論了話劇與電影的親緣性。一方面,二者都是以劇本為基礎,需要道具、燈光等配合的綜合性藝術,且在受眾消費心理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另一方面,小劇場話劇體驗和觀影體驗都是集體觀賞行為,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文章還特別提到目前改編的成功案例多為喜劇,這與主要觀眾群體是年輕人有關,表現形式、語言、構思的幽默、精巧也在一定程度上更討喜。[4]
二、中國話劇改編為電影的歷史溯源
這類文獻主要從時代背景對創作內容的影響變革出發,對中國話劇的電影改編史進行分階段研究。有周斌的《從舞臺到銀幕——論新中國話劇的電影改編》(2004),[5]龔金平的《“電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國至今話劇的電影改編研究》(2008),[6]李小平的《20世紀中國文學與中國電影之緣——從20世紀10、20年代話劇、小說的電影改編說起》(2009),[7]王媛的《論大后方電影與話劇的深度交切》2010)。[8]
周斌的《從舞臺到銀幕——論新中國話劇的電影改編》一文中,將話劇的電影改編史分成五十年代前期、中期,五十年代后半期到六十年代上半期,文化大革命時期,80年代,90年代以后,這5個階段。五十年代前期、中期被翻拍成電影的有《布谷鳥又叫了》、《新局長到來之前》等,這一時期由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布,以及話劇界對“第四種劇本”的探討等政策、文化氛圍的緣故,整體環境有利于創作。五十年代后半期,電影話劇的創作因為受到“反右派”運動、“大躍進”和批判“修正主義文藝思想”運動的影響,作品出現了角色臉譜化、藝術粗糙等消極特征。文革時期更是受到重創,甚至成為空白。八十年代,話劇的電影改編因為有新話劇作品的出現而變得更為豐富。有《曙光》、《報童》、《于無聲處》、《血,總是熱的》等。九十年代之后,電影與商業的相關性增強,娛樂性特征逐漸顯露,電視、電影網絡的出現,話劇受到了沖擊,創作稍顯低迷,但仍有一部分被改編為電影,放上大銀幕。[9]
龔金平的《“電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國至今話劇的電影改編研究》一文是以新中國至今話劇的電影改編為例,從“戲劇式結構的轉換”、“場景的設置”、“兩種視聽的藝術”三個方面考察電影與話劇的近親性和差異性。在話劇改編電影的過程中,需要關注電影與戲劇各自的本性,進行相應的調整適應,對兩種藝術異同的總結、判斷、認識、運用全面準確與否事關改編作品質量的好壞。[10]
這類文獻對新中國成立前后以及文革前后的話劇改編電影都有較為詳細的闡述,不過基本是從政治環境、社會背景對影視的影響這一角度出發,切入點略微單一。同時,對九十年代至今的改編電影涉及較少,對未來趨勢的研究分析關注有限。
三、國內話劇IP電影改編的個案分析
這一類文獻以國內的一個或兩個具有特殊代表性的話劇改編電影案例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如郭懷玉的《成功的改編:〈日出〉從話劇到電影》(2006),[11]陸云的《論曹禹前期話劇的影視改編》(2006),[12]夏曉紅的《秋瑾文學形象的時代風貌——從夏衍的話劇到謝晉的電影》(2009),[13]許波的《<趙氏孤兒>:歷史、話劇、電影》(2011),[14]陳碩偉的《<雷雨>的影視改編研究》(2011),[15]袁田的《<分手大師>從話劇到電影的敘事轉換》(2016),[16]韓胤婕的《電影<驢得水>敘事空間的分析》[17]等。
其中,經典話劇研究方面,研究涉及較多的是曹禺先生的作品,尤以《雷雨》的相關文獻為最。而當前話劇IP方面則多提及“開心麻花”的系列。關于經典話劇電影改編的個案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劇本的語言向影視語言的轉換。陳碩偉在《〈雷雨〉的影視改編研究》中討論了有關《雷雨》的文學語言轉換到影視語言的效果,他的研究認為電影《雷雨》在從話劇轉換成電影作品時,并不具備足夠的電影意識,沒有充分體現出電影的魅力特征。[18]陸云的《論曹禺前期話劇的影視改編》則認為話劇的電影改編要注意不要被話劇的時空特征束縛,電影改編的敘事方式要遵從電影語言的特征,符合電影畫面運動規律。編劇需要為話劇的電影化努力,導演則還需要在編劇工作的基礎上,調度各部門工作人員,綜合運用色彩、音樂、剪輯等等各種表意為話劇的電影化努力。[19]
(二)電影對原作的解讀、改動合理與否。陳碩偉在《〈雷雨〉的影視改編研究》中認為電影版《雷雨》刪減了不少情節,且情節的增刪并非建立在對原作很好領悟的基礎之上,這就導致消減了原有的時空距離,也弱化了人物塑造,使觀眾的理解會有一定偏差。[20]而郭懷玉在《成功的改編:<日出>從話劇到電影》對情節動作增刪的態度則是要尊重生活的真實感和動作性,話劇的假定性和象征性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要作出讓位,電影因高度的逼真性而具有吸引力,因此,話劇的電影化要符合電影再現生活場景的特征。情節的擴充和縮減以是否符合生活中的動作和進展為標準。另外,話劇原本的分幕容易產生不連續感,這與電影的緊湊和連續性特征相悖,應當作出替代改動。[21]
(三)電影改編的時代性問題。陳碩偉認為電影版《雷雨》在時代性上,體現出了較強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具有憂患意識和對人性深度的思考,這符合八十年代所崇尚的精英文化。[22]陸云在《論曹禺前期話劇的影視改編》中提到,話劇《原野》的改編者凌子就曾融入自己對《原野》的獨特見解,在主題上著重社會學價值的挖掘,強調爭取個性解放的人道主義和反封建精神,并在攝制中實踐著自己的思想和理念。[23]
關于當前較受關注的話劇IP電影改編的個案分析主要觀點如下:
(一)話劇轉換電影的鏡頭運用以及蒙太奇語言的使用。袁田在《<分手大師>從話劇到電影的敘事轉換》中首先從戲劇與戲劇電影的關系進行比較,分析話劇《分手大師》與電影的不同敘事結構單位,包括故事建構、戲劇情節、故事段落三個方面,同時分析電影《分手大師》中鏡頭的運用和蒙太奇語言的使用,包括電影版本中的時空擴展、時空轉換、時空交錯。[24]馬銘駿的《<夏洛特煩惱>的電影敘事手法》一文對于鏡頭語言的觀念是,鏡頭是串聯電影的最基本元素,承載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和內容,包括內心及情感世界。畫面的變化以及鏡頭運動方式,讓觀眾的感知與導演的表達達到一致和共通。[25]韓胤婕在《電影<驢得水>敘事空間的分析》中認為電影的基本單位是鏡頭,而話劇則是幕,電影需要鏡頭的運用而不是語言去推動劇情,這一點上與話劇主要依靠臺詞語言的沖突去推進劇情發展有所不同。[26]
(二)話劇與電影的聲音敘事特點。袁田認為話劇主要是聲音敘事,依靠戲劇語言制造沖突,表情達意,戲劇語言具有行動性、性格化的特征,而電影的音樂敘事更具魅力,音響敘事更具表現力、感染力。[27]馬銘駿在《<夏洛特煩惱>的電影敘事手法》一文中也認為電影背景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影片中的懷舊經典歌曲一定條件下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有些在影片中反復響起的旋律還會有更加豐富的意義指向,觸及喜劇中的悲劇內核,作為電影詮釋紐帶而存在。[28]
(三)電影改編要重視創造性。袁田的研究在提出《分手大師》的轉換效果及借鑒意義時寫到,在電影改編的創造性方面,要注意豐富敘事情節、人物設定,改編后的電影要發揮導演的個性光芒,提醒導演要運用鏡頭運動來構建敘事風格,運用節奏來構建敘事風格。[29]蔡萍在《從舞臺到銀幕的敘事差異——談話劇<驢得水><你好,瘋子>的電影改編》中認為,為保持劇情原有的沖擊力,要作出更適合影像表現的情節改變。一種方法是將話劇中的個人展現和觀點表達,置換為相對集中凝練的故事線。還有一種方式是情節遞進,隨著一個動作不斷地加深直至情緒爆發。這種方式需要考究斟酌的就是動作程度,在舞臺上,肢體的沖擊是最易對觀眾產生震撼的,而在電影中的效果就平常了。[30]
此類文獻,較為全面深入地探究了話劇改編電影的經典案例,并能給以后的改編提供一些建議和策略。不過該類型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國內個別經典話劇作品的改編,較少有對改編中敘事策略等共性問題的關注,且新近受關注的話劇IP電影改編案例較少,提出的觀點往往趨于同質化。另外,在時間線上也基本沒有將經典話劇IP與近來的話劇IP放在一起進行聯系和比較,在歷史性的改編策略方面是割裂的,因而略有缺憾。
四、小結
基于當前的文獻分析,中國話劇IP的電影化敘事研究多分散在話劇的影視改編策略之中,少有將敘事策略單獨劃分出來進行分析。在歷史梳理的文獻中,多數從宏觀層面進行改編策略的概括和對每段時期案例的鋪陳剖析;在個案分析中,案例的選擇較為局限,缺乏針對歷史作品與當下作品的比較總結,因而得出的結論和建議較為局限。筆者基于以上分析,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著眼于中國話劇IP電影改編的敘事策略,通過經典話劇IP與當前較為受關注的話劇IP進行比較和聯系,提煉出關于敘事沖突的設置、敘事視角的轉換等方面的觀點和策略,以期為未來的話劇影視化提供一定的參考方向和優化建議。
參考文獻:
[1]白艷穎.淺析話劇與IP轉換現狀及未來發展[J].戲劇之家,2017(2).
[2][4]陳雅琪.淺析話劇IP轉型電影的可行性——以《驢得水》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04).
[3]常旖旎.透過“開心麻花”《驢得水》解析話劇IP時代[J].戲劇之家,2017(04).
[5][9]周斌.從舞臺到銀幕——論新中國話劇的電影改編[J].當代電影,2011(1).
[6][10]龔金平.電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國至今話劇的電影改編研究[J].戲劇,2008(2).
[7]李小平.20世紀中國文學與中國電影之緣——從20世紀10、20年代話劇、小說的電影改編說起[J].東南傳播,2009(12).
[8]王媛.論大后方電影與話劇的深度化交切[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1][21]郭懷玉.成功的改編:《日出》從話劇到電影[J].文藝爭鳴,2011(11).
[12][19][23]陸云.論曹禺前期話劇的影視改編[D].青島:青島大學,2006.
[13]夏曉虹.秋瑾文學形象的時代風貌——從夏衍的話劇到謝晉的電影[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4).
[14]許波.《趙氏孤兒》:歷史、話劇、電影[J].藝苑,2011(01).
[15][18][20][22]陳碩煒.《雷雨》的影視改編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4.
[16][24][27][29]袁田.《分手大師》從話劇到電影的敘事轉換[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17][26]韓胤婕.電影《驢得水》敘事空間的分析[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2).
[25][28]馬銘駿.《夏洛特煩惱》的電影敘事手法[J].西部廣播電視,2016(02).
[30]蔡萍.成功的改編:從舞臺到銀幕的敘事差異——談話劇《驢得水》《你好,瘋子》的電影改編[J].四川戲劇,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