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升
(華夏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 100005)
長期以來,信貸資產始終是我國銀行業最重要的資產組成部分,也因此成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例如,截至2018年3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商業銀行總資產,各項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56.02,200,124.98萬7億元。貸款余額分別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和商業銀行總資產的48.82%和62.49%,分別較2014年3月初提升1.86%和2.79%。可以看到,僅從我國銀行表內數據而言,商業銀行資產組成仍以信貸資產為主,且貸款占比不斷提升。

圖1 銀行業機構總資產及貸款余額
由于赫芬達爾指數法(即HHI指數)在信用集中風險的測算中具有可比較性,且可操作性強,如楊繼光和劉海龍(2009)[1]、彭建剛等[2](2014)、吳香萍(2016)[3]等學者均使用HHI指數方法來測算商業銀行集中風險狀況。因此,本文也使用HHI指數來測算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集中風險狀況。具體來看,赫芬達爾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Xij為商業銀行i在行業j的信用敞口為商業銀行i信用總敞口為商業銀行i在行業j的信用敞口占該行總信用敞口的比例。HHI指數范圍在0-1之間,指數值越接近1,說明某個行業信用敞口在整個信用組合總敞口中所占絕對比重越大,其信用集中風險也相應越高。
同時,由于我國不同類型商業銀行在資產規模、經營地域、監管政策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本文將對不同類型商業銀行集中風險狀況進行分別測度和比較研究。因此,本文在分類測算銀行業信用集中風險時,使用各商業銀行公司信用敞口計算HHI指數,將各樣本銀行劃分到不同類別中,并采用資產占比加權方法計算出不同類銀行的HHI指數。某類別商業銀行HHI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Xm,j為m類商業銀行j的信用敞口為m類商業銀行總的信用敞口為商業銀行j在m類商業銀行總信用敞口中的占比,HHIm,j為m類商業銀行j的赫芬達爾指數。
由于數據方面的限制,本文在商業銀行集中風險分類研究時,主要研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全國性股份商業銀行(包括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包括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這三大類。數據來源為上述樣本商業銀行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年報。受限于城商行對行業信息披露普遍不夠完善,本文僅選擇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這三家銀行作為城市商業銀行樣本,主要是由于上述3家城商行上市時間相對較早且信息披露較為完備,而且上述銀行資產規模相對較大,具有較好代表性。
此外,由于樣本銀行年報中披露的行業信用敞口數據主要為信貸資產。因此,本文在研究定義的行業信用敞口僅包括信貸資產,不包括如資產管理、信托理財等表外資產。
如前所述,為研究不同類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集中風險,本文將研究樣本劃分為三類,即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由HHI指數公式(1)和公式(2),可計算出上述三類商業銀行的HHI指數(如圖2)。

圖2 不同類商業銀行HHI指數
大型國有銀行的信用風險集中指數近幾年表現出先增大后減小的狀態,即2015年至2017,HHI指數值分別為15.21%,15.89%和15.53%。相比較而言,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集中指數分別為16.88%,16.51%及16.50%,呈現先快速下降然后基本持平的態勢。與股份制銀行相反,城商行HHI指數值逐年遞增,即由2015年末的16.56%微幅增長為2016年的16.60%,然后2017年再次增長為16.87%。
對不同類別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集中指數進行橫向比較,可以發現:大型國有銀行HHI指數始終低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表明其信貸資產分布相對分散,意味著信用集中風險也相對更小。而對于股份制銀行而言,2015年HHI指數最大,但2016年和2017年持續下降,并低于城商行,表明其近兩年的信貸資產分散性有所提升,集中風險隨即下降。而對于城商行而言,其HHI指數從2015年至2017年連續上升,且已經超過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說明股份行信貸投向已經出現集中趨勢。城商行HHI指數升高這一現象可能與其業務規模相對較小,經營地域受限有關,導致其不得不將有限的信貸資源集中分配于某些行業,從而暴露出信貸資產集中風險較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