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錕
(上海理工大學財務處,上海 200093)
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以教財廳【2016】2號印發《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試行)》,要求各高校根據管理工作實際,參照該指南要求,盡快組織部署相關工作。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各高校也根據要求開始了自評自查工作,本文從層次分析法入手,對s高校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希望通過本文與其他同仁一起探討。
“層次分析法作為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一種方法,一般多用于將復雜的問題詳細劃分為若干個構成要素,并將這些構成要素分別劃分到不同的遞階層次,然后通過相對重要性比對的方法確定因素權重[1]。”在本論文的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將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劃分為評估層、準則層、因素層三個層次,并在每個層次上劃定不同層次的風險因素,然后通過相對重要性比對的方法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最后通過矩陣運算方法計算出子目標對其上一層目標的相對重要性,最終確定出子目標對總目標的重要性。層次分析法特點就是能夠將原來主觀的依據通過某個我們合理建立的風險模型變為最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客觀數據。“它能夠幫助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對一些較為復雜、模糊、主觀的問題做出正確決策,特別適合那些我們在平時決策中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2]。”在實際生活中,在遇到各領域實際問題時,往往很多問題的判斷是無法給出精確數據的,同時這些問題的決定因素間還相互制約,聯系緊密。層次分析法就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層次分析法的建模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層次分析法的建模過程
“應用AHP分析決策問題時,首先要把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模型[3]。”這些層次可以分為三類:
1.最高層。這一層次只有一個元素,它主要是分析問題的預定目標或者理想結果,因此也稱為目標層[4]。
2.中間層。這一層次中包含了為實現目標所涉及的中間環節,它由若干個層次組成,也被稱為準則層。
3.最底層。這一層次包括了各種措施、決策方案等,因此也稱為準則層、措施層或方案層。
判斷矩陣是表示針對上一層某要素而言,本層與它有關聯的各要素之間的相對優越程度。通過1-9比例標度對各層次因素進行兩兩比較得出相對重要性數值,即為所構建的判斷矩陣中每個數的數值。1-9比例標度含義見表1所示。
表1 1-9標度法及含義
通過分析,判斷確定下層元素就上層某一元素而言的相對重要性。判斷結果表示在判斷矩陣中,如表2所示。
表2 判斷矩陣A中賦值
在這一步要根據n個指標a1,a2,…an對于上一層次的因素的判斷矩陣求出它們對于上一層次因素的權重w1,w2…wn,權重也可以寫成向量形式w=(w1,w2,…wn)。權重的計算方法有很多,由于和法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本文也采用的是和法。和法的計算步驟為:
1.將判斷矩陣的元素按列作歸一化處理,其基本過程如下:
2.將判斷矩陣q的元素按行相加,得到向量a:
3.對向量a作歸一化處理,得到
層次排序是指根據判斷矩陣計算對于上層因素而言,本層次與之有聯系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權值[5]。
由于問題本身的復雜性與人們對問題的認識程度引起在兩兩成對比較標準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統一,這種不統一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為了保證所構建的判斷矩陣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必須對其進行一致性檢驗。
在此處,根據上文所述,將高校學校層面風險按照目標層、準則層、因素層分為幾個層次。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s高校風險的分層
為提高調查數據的可靠性,本論文采用專家調查法來對各層級因素間重要性進行比較打分建立判斷矩陣進而求出各因素的權重。本論文選取s高校校領導以及各職能單位主要負責人31人,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將事先設計好的問卷發放,然后采用算術平均的方法,盡量較少誤差,并使最終結果趨于一致。但為計算方便,將小數位做四舍五入的處理。根據專家組設定指標權重對比值可以構建出相應的判斷矩陣,對準則層以及因素層之間相對重要性關系以及權重進行計算,然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準則層各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關系及權重通過計算如下表所示。
表4 準則層各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關系及權重
準則層與因素層每一層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及權重的確定方式同準則層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及權重的確定方式,方法原理基本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計算和論述過程中,對于同一層次內不同指標相對重要性及權重的確定方法,本文將不再列示。
通過對各層指標的打分分析,現將總的排序表列示如下。
表5 風險各層級指標對于總指標層次排序表
從對以上的風險總排序表可以看出,不同風險度量值所代表的指標成分對風險的影響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建設項目管理風險和采購管理風險是導致風險的主要原因,我們將其稱為“敏感性因素”,其單位變動率的微小變化將會帶來風險的較大變化。因此,試圖降低風險,必須重點、有針對性的從主要方面著手考慮相關對策。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對s高校風險評估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該方法融合了專家組人員的經驗,并進行了有效性和一致性的檢驗,保證了主觀判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而使定性判斷和定量研究得到了較為完美的結合[6]。從以上的結論可以看出S高校最主要的風險是建設項目管理風險和采購風險。針對這兩項風險,該高校在項目建設方面,應該充分重視項目前期可行性分析工作;在制度層面明確可行性分析報告的具體內容;嚴格按照制度規定的職責分工和層級進行審核;完善逐級審核機制。在采購管理方面,應建立采購申請機制、完善流程中的相關審批手續及文件;完善采購流程驗收機制、投標文件審核機制;規范招標申請和招標文件審核、審簽過程;建立自主采購監管機制、采購供應商評價體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