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摘 要 傳媒自誕生以來,就帶著與其他行業截然不同的性質,政治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結合使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既重要又超然。媒體發展至今,傳播手段在科技水平、生產力提升的基礎上也幾經改變,文章所要探討的就是21世紀以來,互聯網對人類過去百年當中所建立并依賴的傳統媒體的沖擊以及傳統媒體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 融媒體;傳統媒體;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3-0068-02
1 新媒體的特點及融媒體的趨勢
伴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傳媒的傳播方式也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逐漸形成了以文字圖片為主要傳播手段的報刊雜志、以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的廣播電臺、以視頻為主要傳播手段的電影電視,這三足鼎立的局面,現在我們一般稱它們為傳統媒體。
直至21世紀初,互聯網用戶的爆發式增長,以及近十年間,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使網絡終端從實驗室走進課堂、走進網吧、走進家庭、走進我們的口袋里,使得傳統媒體曾經引以為傲的、帶有極強獨家性的傳播渠道備受沖擊。
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便是海量資訊的共享性,只要用戶愿意,任何訊息都可以與全世界共享,反之,全世界的信息都在分享給網絡用戶。新媒體的、
第二個特點是互動性和交互性,小到“點個贊”表達一下態度,大到對信息內容的褒揚或批駁甚至與其他信息獲取者之間進行交流,可以一對一,可以一對多,直到使觀點成為新的信息,達到UGC的繁榮。
新媒體的第三個特點是個性化和社群化,搜索引擎對用戶的信息需求進行分析從而推薦閱讀和瀏覽,無須用戶自己動手,網絡媒體對用戶的習慣已經進行了定制。從論壇到貼吧,從博客到微博,從QQ空間到朋友圈,不同的關系圈有大有小,環環相扣,牢牢的吸引著用戶的關注。
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媒體的結合,從錦上添花進化到了優勢互補的階段。比起曾經的口口相傳,現在傳統媒體把更優質的資訊內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網絡用戶可以進行評論也可以轉發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然后再引發評論和轉發,這種不斷擴大的傳播面顯然更加高效。
數字科技的長足發展,不斷促進著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媒體的融合,大眾對呈現手段多樣化的新聞資訊更加樂于接受,而集合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的傳播手段又使新聞資訊在深度、廣度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2 傳統媒體所面對的來自新媒體的沖擊及自身的優勢
談到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首先從用戶的構成上來說,年齡在45歲以下的中國人中,大部分人更熱衷于通過新媒體獲得信息,他們幾乎不會有什么理由會重新回歸傳統媒體傳統傳播渠道的懷抱。年輕群體的流失,意味著傳統媒體在原有傳播渠道的用戶將不再繼續增長或保持,只能逐步萎縮。傳統媒體的運行,往往需要龐大的資金作為支撐,用戶群體的縮小導致廣告收入的大幅下滑,進而影響傳統媒體的正常運營和發展。
其次從傳播硬件上進行分析,傳統媒體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無論是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在傳播硬件的發展上要遠遠落后于網路傳輸流量速度的提升和互聯網終端——手機的軟硬件更新。
最后從技術手段上講,基于Feed流的各種新聞資訊的推薦已異軍突起。智能推薦算法已經深入到網絡傳播的核心區域,讓用戶不停的獲取到感興趣的內容,在移動終端普及的基礎上,占領用戶幾乎所有的空閑時間,無暇他顧。
沖擊是巨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那么傳統媒體自身優勢在哪里呢?
第一,公信力,傳統媒依然具有極強的公信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承擔著黨和政府喉舌的職能,使傳統媒體繼續擁有著新聞受眾的信任。
第二,權威性,前文提到的傳統媒體運營所需要的龐大的資金作為支撐,正是新聞資訊權威的確保手段。層層審核、層層把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新聞資訊的錯誤率,把真實性、客觀性當作傳統媒體的生命,擁有更專業和龐大的采編播隊伍,使傳播內容的質量得以保證。
第三,體系性,長時間的探索和整合,讓傳統媒體在傳播內容的采寫、制作、播出流程上有了嚴謹的體系。
3 新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和隱憂
2020年,第五代移動互聯網技術——5G將投入商用,我國即將完全進入更加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移動終端中,保有量最大、使用范圍最廣、傳播信息最全面的莫過于手機,而智能手機接入互聯網的增速已下滑至年3%,數據與之天壤之別的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上網絡等物聯網設備,它們的數量增速是年20%。人們所使用的一切電子產品都可能接入互聯網,這些電子產品也將成為信息資訊的傳播渠道和制造者。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警惕不斷凸顯的新媒體隱憂。新媒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UGC——用戶生產內容發展迅猛,但監管者的數量與UGC所生產的資訊的數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致使越來越多觸及大眾道德和法律底線的內容充斥其中。
許多網絡媒體自身并不生產新聞資訊,他們所傳播的內容幾乎完全來自其他媒體,當下,大多數傳統媒體依然沒有強烈的版權意識,且“維權成本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些“新聞搬運工”的行為,但隨著我國版權類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一些新媒體的迅速擴張必然受到抑制。
大眾生活中不斷普及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產品等物聯網設備在拓寬傳播手段的同時,也將大眾的隱私反向上傳至了網絡,云端對用戶的信息采集如何被監管、如何分辨公共信息和個人隱私或許都會成為新的課題。
智能推薦算法在極大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完全不顧及多元化思想的傳播,在用戶越來越被滿足的時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警醒,世界不該如此狹隘,我們還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觀點、了解不同的視角。
4 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
在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下,傳統媒體首先要通過網絡解決傳播速度的問題,憑借新媒體強大的數字科技使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在制作傳統媒體新聞作品的同時制作出新媒體產品,最大限度地保留和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又借助新媒體手段擴大傳播、占領市場。
另外,通過新媒體平臺強勢的互動性、交互性,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并進行二次傳播,利用基數龐大的網絡受眾群體中所產生的意見領袖的觀點,制造出話題熱點,在加以引導的前提下進行輿論造勢,即使傳統媒體制作精良的新聞產品得以廣泛傳播,又達到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引領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生活觀念的目的。
網絡時代,云端計算使媒體人對社會熱點的主觀判斷轉變成了有數據可依托的科學選擇,受眾所關注的、受眾所要了解的都可以通過網絡點擊、網絡搜索等手段進行計算、規劃和整理。新媒體廣泛使用的智能推算法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制造過程中同樣有著巨大提升作用。
“投其所好”并非網絡新媒體的獨家技藝,傳統媒體在融合新媒體過程中將受眾對新聞產品及時、便捷的關注和回復的數量結合人群屬性進行分析,自然可以尋找到最受關注的產品,進而集合優勢兵力對新聞進行深入采寫編輯,進一步吸引受眾的連續關注,塑造負責任的媒體形象擴大媒體影響力。
網絡新媒體在傳播新聞資訊過程中時間屬性是靈活多變的,既可以觀看直播、刷新更新,又可以隨時觀看重播、反復瀏覽,那么傳統媒體在前進過程中就要融入這一屬性,最大程度上開辟直播和即時更新節目與欄目,又要讓直播節目和更新內容有重播價值,直至擁有點播價值。
如一些衛視在元旦當夜直播的跨年歌會或晚會,傳統媒體斥重資精心打造,不僅使媒體形象有了進一步提升,又贏得了廣告商的青睞。而在直播前的明星出場陣容、懷舊老歌典故、原創新歌故事等相關熱點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引起關注和討論,為直播進行預熱。直播過后,每一個節目都被單獨剪輯制作成網絡傳播產品,繼續發揮余熱。
5 結論
文字的普及和紙張制造成本的降低,締造了報業帝國,無線電的傳播速度推動了廣播電臺的建立,當電視媒體通過有線網絡大規模傳播之時無數人判斷其他媒體將被取代。時至今日,網絡帶給人類的傳播方式的革命又讓大家對其他傳播媒體的命運憂心忡忡,事實上,更多權威的新聞產品、精致的視聽圖文享受依然把握在傳統媒體人的手中,科技與時代的發展潮流不容退步,只有將自身的優勢融入其中,利用更符合社會發展的傳播渠道,才能繼續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崔保國,王竟達.下一代互聯網與未來媒體發展趨勢[J].新聞與寫作,2018(9).
[2]霍為兵.超融合:賦能媒體新時代[J].傳媒,2018(17).
[3]鄭佳武.論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突圍[J].出版廣角,2018(16).
[4]王乙婷.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的傳播策略研究[J].科技傳播,2018(18):34-35.
[5]楊少明.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困境及對策[J].新聞知識,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