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豐
摘要 目的:觀察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央型及外周型腎腫瘤的治療效果。方法:收治腎腫瘤患者153例,進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結果:對于所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都沒有中轉根治或者開放切除現象。結論:對于有經驗的泌尿外科中心而言,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央型腎腫瘤可以獲得與外周型腎腫瘤同樣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后腹腔;腎部分切除術;腎腫瘤;臨床治療
現階段,偶發腎腫瘤的檢出率在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今天也變得越來越高,對于直徑<4cm的外周型腫瘤患者來說,保留腎單位手術(簡稱NSS)已經成為一種比較重要的治療方式,但是對于腎門血管附近的中央型腎腫瘤來說,因為位置過于靠近腎臟主干血管和集合系統,所以該種方法施行的難度比較大。本文對收治的153例腎腫瘤患者進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現將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2017年收治腎腫瘤患者153例,其中31例中央型腎腫瘤,122例外周型腎腫瘤。中央型腎腫瘤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16-77歲,平均45.1歲;體重指數20.5~31.9kg/m2,平均23.9kg/m2;腫瘤位置在左側18例,右側13例;患者腫瘤直徑1.7~5.8cm,平均3.3cm;術前肌酐水平0.52~1.14mg/dL,平均0.79mg/dL。外周型腎腫瘤組男77例,女45例;年齡19~82歲,平均55.1歲;體重指數15.6~33.8kg/m2,平均25.0kg/m2;腫瘤位置在左側56例,右側66例;腫瘤直徑0.8~10.0cm,平均3.6cm;術前肌酐水平0.44~1.28mg/dL,平均0.87mg/dL。
治療方法:153例患者均進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采用腹腔鏡腹膜后入路完成的方式。在患者的腋下后線的第12肋的下邊緣做出一個3cm長的斜行切口,然后依次切開患者的皮膚、皮下組織以及背部的各肌層,并用手指向里面推開腹膜使得腎周間隙露出來,隨后放入自制的球囊,并通過反復的注氣來達到建立腹膜后腔的目的,接下來放入1個13mm的Tmcar,并將腹膜后腔的壓力保持在13~15mmHg范圍內。在患者的11肋下緣以及患者髂前上棘的上方分別放入1枚10mm和5mm的Trocar。然后放入1個30°的腔鏡,使得腹膜后的間隙可以銳性分離擴大,并切開患者的腎周脂肪囊,而對于中央型腫瘤患者則需要借助術前CT或者術中B超來對位置進行大致的分析。在明確患者的腫瘤位置之后,可以引入Bulldog鉗來實現對腎動脈的阻斷,通過剪刀沿著腫瘤包膜邊緣進行切除腫瘤操作,之后對腫瘤邊緣的完整性進行檢查并放在腎周的間隙,通過1~0薇喬對腎實質創面進行連續縫合。而對于中央型腎腫瘤則需要先用2~0薇喬連續縫合切開的集合系統及血管殘端,然后才可以進行腎實質創面的縫合重建。最后要松開Bulldog鉗并將標本放在標本袋中取出來,然后需要對創面噴灑止血膠并留下1根F20型號的引流管。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所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都沒有中轉根治或者開放切除現象。中央型腎腫瘤患者熱缺血時間明顯多于外周型腎腫瘤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討論
中央型腫瘤又被稱為是內生性腫瘤,是位于腎實質內、不突向腎表面的鄰近腎竇或集合系統的腎腫瘤,并且近年來偶發腎腫瘤的檢出率在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今天也變得越來越高。對于直徑<4cm的外周型腫瘤患者來說,保留腎單位手術(簡稱NSS)已經成為一種比較重要的治療方式。與外周型腎腫瘤相比,中央型腎腫瘤被腎實質包繞,并且十分靠近腎門血管和集合系統。
現階段,根治性腎切除術在很多治療中心依然是治療中央型腎腫瘤的首選方法。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NSS方法在治療合適的腎腫瘤的時候可以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健康方面的收益,主要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分析:①NSS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遠期發生慢性腎功能不全的風險;②NSS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患者遠期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所以說,對于合適的中央型腎腫瘤患者來說,采用有效NSS方法具有十分顯著的臨床價值與推廣意義。本研究在比較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央型及外周型腎腫瘤的臨床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發現,在所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都沒有中轉根治或者開放切除現象的條件下,兩組患者只有在熱缺血時間這一參數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他指標均沒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對于有經驗的泌尿外科中心而言,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央型腎腫瘤可以獲得與外周型腎腫瘤一樣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