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鴻,張 婷 ,唐宇宏,李 巖
(1.遵義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貴州遵義 563000;2.貴州省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貴州遵義 563000;3.遵義醫學院管理學院,貴州遵義 563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手機作為集通訊、社交、學習、娛樂、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手持終端設備,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并逐漸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交流的重要工具〔1-2〕。然而,手機的不當使用對大學生在生理及心理上造成的一系列不適癥狀越來越突出〔3-5〕。手機以電磁波的形式接收和發送信號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6-10〕,同時,長時間使用也造成頸肩痛和手腕疼痛等健康危害〔11〕。了解某醫學院校學生手機使用的健康危害現狀,評價其危害程度,以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手機合理使用的健康教育工作。
1.1 量表設計 自行設計調查量表包括受訪者基本信息、長時間持續使用手機的功能、長時間持續使用手機后的健康危害主觀感受。其中健康危害指標包括眼、耳、頸肩部及神經衰弱癥狀。健康危害的主觀感受強度采用5級評分,強度越大則分值越高。隨機選擇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各5名實施預調查,依據反饋意見修訂和完善調查量表。長時間持續使用手機是指持續不間斷使用手機≥1 h。
1.2 調查方法 隨機抽取8個專業,每個專業1~4年級學生分別隨機發放調查量表10份,共發放320份,填寫后現場回收。量表的有效性依據同項問題不同方式設計的回答結果異同進行判定。
1.3 數據整理及分析 數據使用Excel 2007軟件錄入,調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采用SPSS 18.0軟件分別以Cronbach’s α系數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
參照蔚海燕〔12〕5級評分量表的評價標準對健康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分值≤2.33,2.33~3.67之間,≥3.67分別表示輕、中、重度危害。
2.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回收量表320份,有效量表316份,有效率為98.75%。調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2;KMO值為0.906,且Bartlett球型檢驗值為<0.001,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其結構效度〔13〕。因子分析結果顯示:量表的累積貢獻率為70.01%,共同度值和最大因子負荷范圍分別為0.508~0.860和0.556~0.717。
2.2 長時間持續使用的手機功能 長時間持續使用的手機功能中,以“網絡社交”和“觀看視頻”的人數最多,其比例均>90%;其次是“游戲娛樂”和“閱讀學習”(均>80%);其他功能長時間持續使用的人數比例均<50%。見圖1。

圖1 長時間持續使用的手機功能人數比例
2.3 健康危害評價 長時間持續使用手機對頸肩部和眼部的健康危害最大,其均值分別為2.44和2.40,參照標準評價的結果均為中度危害;對神經和耳部的危害相對較小,其均值分別為1.98和1.82,屬輕度危害。見表1。
調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2,表明量表具有極好的信度〔14〕;量表的累積貢獻率>70%,共同度值和最大因子負荷均>0.50,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13-14〕。因此,調查量表能較準確地反映大學生長時間持續使用手機健康危害的主觀感受。
在校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容易受競爭壓力、學習壓力等因素影響,在社會性和情感上產生不同程度的孤獨感〔15〕。而網絡社交功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社交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其孤獨感,因此,大學生對手機的“網絡社交”功能長時間持續使用的人數比例最高,這與郭鄭等〔16〕研究結果相似。然而,虛擬的網絡社交不同于現實的社交,人與人不需直接面對面的交流,導致大學生現實社交過程中產生各種不適,現實生活中的社交能力降低;為排解其孤獨感,常常依賴手機看電影、玩游戲或看小說等以消磨時間,因此,長時間持續使用手機“觀看視頻”“游戲娛樂”和“閱讀學習”等功能人數比例也較高(均>80%)。
長時間持續使用手機健康危害的各種不適癥狀的主觀評分結果均>1.50,表明學生的主觀感受認為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健康危害,這與曹兆進等〔10〕、黃莉等〔11〕、郭鄭等〔16〕和李偉軒〔17〕的研究結果相似。
健康危害程度的評價結果顯示頸肩部和眼部的危害較高,為中度危害;耳部和神經系統為輕度危害。手機各項使用功能多數需要眼睛觀看屏幕,而通常手機屏幕較小,為便于看清手機顯示的文字和圖像,必然會使手機和眼睛的距離更近,長時間、近距離觀看手機屏幕造成眼部的各種不適癥狀主觀感覺明顯;另外,在操作上,長時間使用手機時會習慣性地低頭看手機屏幕,使得頸肩部肌肉群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造成頸肩部的酸痛,且主觀感覺更為明顯。盡管“觀看視頻”和“音樂欣賞”時佩戴耳機易對耳部造成健康危害,但在長時間持續使用耳機中通常個體會根據自身的感受對音量進行調節,從而減輕其危害程度。手機在信息傳遞和接收過程中向外界釋放電磁輻射可作用于人的神經系統,并隨距離的增加而衰減〔18〕;但在長時間持續使用的各項功能中,手機和腦部多數情況下間隔有一定的距離,從而削減了電磁輻射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危害,因此,對其危害的主觀感受較低。
表1 健康危害主觀感受強度()

表1 健康危害主觀感受強度()
■眼部癥狀■■■■■■■■■■■■■■■■■■眼干畏光眼睛酸脹流淚眼睛充血視力模糊均值耳部癥狀■■■■■耳鳴耳痛聽力模糊均值頸肩部癥狀■■■■■頸部酸痛肩部酸痛均值■■■■■■■■■■■■神經衰弱癥狀■■■■■■■■■■■■■■■頭疼頭暈煩躁緊張惡心食欲下降胸悶心慌均值2.86±1.02 2.34±1.08 2.75±1.06 2.15±1.10 1.84±1.00 2.44±1.15 2.40 1.89±1.06 1.79±0.98 1.79±0.98 1.82 2.50±1.18 2.38±1.07 2.44 2.04±1.03 2.02±1.05 2.27±1.01 2.17±1.03 1.59±0.85 1.52±0.81 1.57±0.81 1.63±0.89 1.85中度中度中度輕度輕度中度中度輕度輕度輕度輕度中度中度中度輕度輕度輕度輕度輕度輕度輕度輕度輕度
隨著手機價格的降低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手機對人體造成的健康和生命質量風險〔6-7〕也將隨之增大。因此,合理使用手機、避免形成手機依賴,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或行為有利于降低健康危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