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傳,謝敏敏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之下,改進和完善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緩。文章將主要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創新的必要性進行探討,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創新的阻力并提出機制創新路徑,以期為中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改進提供參考,促進中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創新。
關鍵詞:高校;思政;機制創新;教育工作
十八大以來,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有助于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課堂之中,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本文通過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機制的阻力和路徑的研究,以期幫助高校思政教師掌握好大學生思想教育的規律,為我國新時代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又紅又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接班人。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機制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
高校思政教育強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時俱進,主張思想政治教育應具有人本性、全員性、層次性和系統性,是以人為本的人本哲學思想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論的有機統一。
(二)進行機制創新的必要性
1.是實現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的必然前提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雖有不足,卻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忠報國人才,更是塑造了愛國、尊老愛幼、敦厚友善和誠信待人等良好品質。這些美好的東西值得也應該被傳承下去。進行思政工作機制創新有利于繼承和發展優良傳統和紅色年代革命精神,有利于全黨全人民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扭曲黨的領導和否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堅決反對所有割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行為,更加自覺地保障人民利益和國家主權。
2.是適應時代特征和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取得預期成效,有賴于其能否適應時代特征和受教育者的思想特點。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經濟的利益化風氣和各種不良社會思潮使學生人格庸俗化,這集中體現為利己主義。另一方面,現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學生同時要迎接高科技對人的挑戰。對利益的過于重視和高科技便利化的誘惑使大學生的意志日漸松懈。
3.有利于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幫助學生筑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近年來,大學生乃至社會各階層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侵蝕,主要表現為抵觸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領導。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歐美國家慣用的和平演變戰略,其基本思路便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創造一場“和平競賽”,促使社會主義制度從內部解體。我們必須加強警惕,通過思政教育來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質內涵,筑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4.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可以從“課堂——寢室——社交媒體(微信、微博平臺等)”全程育人以及“德智體美”全方位育人進行創新,幫助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既擁有健康的身體,又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心理素質。并可注重以微信平臺、微博平臺為主要形式的思政教育新載體建設,實現“課堂、寢室、社交媒體”全程、全方面的思政工作滲透。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創新的阻力及對策
(一)社會方面
市場經濟體制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導致了社會價值導向的變化。社會不再崇尚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等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在以利益為中心的快節奏社會之下,大學生存在喪失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的問題。另一方面,西方某些腐朽的資本主義思潮和落后的價值文化也阻礙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開。
針對這一社會性的問題,應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作用——批判討伐害群之馬的同時溫故黨的歷史和優良傳統。社會對優良傳統美德和革命精神的傳承是不隨時代變化而消褪的,具體可以利用紅色題材的電影、書籍,利用網絡媒體的實時性和普遍性進行宣傳。大學生自身也應該加強對腐朽文化的抵抗力,警惕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領會。
(二)高校教育方面
過于強調考試結果而非學習過程的思政教育課程、陳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當且脫離實際的思政教育內容都易使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產生抵觸、逆反心理。思政課程不應是“出勤-作業-期末考試”這種亙古不變的形式,而學生也針對這種情況總結出一套“上課-下課-抄作業-期末臨時突擊”的方法,針對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高校得從源頭抓起,寓教于樂,使思政教育擺脫形式化。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創新路徑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運行機制創新
這一機制的建設要綜合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有機整合學校教育的多重要素,以思政教育基本原理為依據組合更新,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組織的新結構和運行新機制。
一方面,學校可成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小組,將宣傳部、團委、教務處、學生處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等部門整合為委員會的特設小組。另一方面,輔導員可以利用其了解學生的優勢承擔雙重角色,在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時,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以互化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角色和工作職能。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保障機制創新
從人員、資金、場地設施、時間等方面入手,建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保障機制,維護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開展和長遠健康發展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和保證。
1.整合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建立全員育人制度
“全員育人”,顧名思義,是指育人的“全員性”。過去高校的思政工作隊伍主要由黨委部門、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以及各級輔導員組成。現如今為實現全員育人,思政工作應擴展到與學生發生聯系的高校所有工作人員。包括學校所有部門的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所有課程的高校教師,各類輔導員及其助手(學習輔導員、心理輔導員、公寓輔導員),公寓管理員,衛生清潔人員等,以做到教書、管理、服務各方面育人。
2.建立思政教育工作專項資金。
高校應提供必要的思政教育專項經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資金。同時,學校的總體預算應考慮到思政工作開展所需要的經費,并積極的提供資金支持,保證合理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經費投入。
3.建設思政教育工作實訓平臺,充實紙質和電子化圖書資料
高校應當切實增加投入,加強以基層黨校、團校、干校等陣地為主的思政教育工作實訓平臺的建設。為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現代化,提高工作效率,需要用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思政部門并配備各種宣傳工具。此外,為學生提供必備紙質化和電子版圖書資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4.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充足的實踐課程時間
目前我國思政教育工作以思政課為主體,而思政課的形式較為單一,以思修、近代史等理論課程為主,缺乏實踐課程。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必須注重實踐,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充足的修讀課程時間,加強實踐課程的開發建設,在實踐中提升思想教育效果。主要可以從大力加強以青年志愿者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入手。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監督機制創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強化思政教育工作監督機制,依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監控和考核。
1.建立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制度
學生群體是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監督的潛力股,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思政工作者可以對學校領導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監督,高校也可以對其上級主管部門進行監督,并通過設立舉報電話,舉報信箱等建立一套完善的自下而上的監督舉報制度。
2.建立輿論監督制度
校報、校廣播臺、新聞中心等部門應當充分加強宣傳輿論工作,同時在信息網絡化的今天,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工作監督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網絡輿論和網絡的實時性和超時空性等特點,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評價機制創新
創設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機制,客觀、及時、公正的評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有效的激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向科學化、標準化、制度化發展。主要可以完善上級主管部門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評估制度、完善高校內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考評制度、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測評體系,從而規劃教育目標、界定教育內容與優選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鄭運旺.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 紅旗文稿, 2017.
[2]欒淳鈺.基于大學生情商培養角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著力點[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
[3]張澍軍.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定位與運行特征[J]. 教育研究, 2015.
[4]卜葉蕾.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徑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2014.
[5]劉莉,秦玉婷. 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路徑探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