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歡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全國各省各地之間實現了全面的交融,在這樣一種全面交融的背景下,各地區文化的差異就顯現了出來。這種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利和效率的低下,因此需要對其進行交融式改變和教育源頭的改革。其中教育源頭的改革是一種根治問題的辦法,應該從小學生抓起。教師在進行部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應該注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是語文的魂,教師做好了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把控,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語文能力。
關鍵詞: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部編語文教材大力倡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學習過程提供了有效的發力點,做到了對語文學習的全局把控和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系統培養。
一、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閱讀教學現狀
部編版語文教材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一種改革,其更加注重對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思考習慣的培養,是一種以學習為目的,結合實際進行探索式學習的教材。在當下小學部編版教材的應用中,教師思維無法做到全面的變革,導致在教學的時候整體教學重點和教學主體發生偏移,其具體表現為:第一,教師在進行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因為無法適應教學重點內容的轉移,導致對部編版語文教材的重點把握能力不足,使教學內容的重點轉移。教師在進行部編版一年級語文內容教學的過程中,把閱讀教學理解成了對課本內容的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同時沒有體現出整體課本閱讀教學要求,是一種較為失敗的教學手段。第二,教師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容易把部編版語文閱讀教學轉變為以教師為主體進行灌輸性教學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學主體忽略了,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使課堂氛圍變為一潭死水,學生不會去主動思考和主動學習,影響整體教學效率。
二、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閱讀教學策略
在進行部編版語文教材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一些教學策略的實施,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學習和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實現教學繪本到書本的科學過渡
小學一年級教學內容的繪本是通過閱讀教學內容所刻畫出來的一幅彩色的畫面,繪本與書本內容之間形成了一種描述與還原的默契,這種默契可以直觀地展現出課本中的教學閱讀內容,讓小學生更直觀地去觀察和思考,同時也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一個切入點。在進行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畫面感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切入,勾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優化課堂氣氛,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完成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例如在進行文章《春夏秋冬》的閱讀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本上面的有關春夏秋冬的圖片繪本,讓學生觀察圖片繪本里面的春夏秋冬有什么不同,在學生做好觀察之后,教師對文章先進行有聲有色的課文朗讀。通過這種繪本結合閱讀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文章的觀察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地對文章進行探索和閱讀,實現教學繪本到書本的科學過渡。
(二)加強對兒童詩的意境教學
小學一年級部編版教材對傳統的教材內容做了一些篇幅上的改動。通過這種教材改動可以看出,部編版教學內容加強了對兒童詩內容的引進。基于這種教材內容的變化,教師應該仔細地研究其目的,做到了解其內容改動的始終,達到優質化的教學。詩人圣野說過:“一個自幼受過兒童詩熏陶的人,長大肯定是個有是非觀、有真感情的好人。”這句話充分表明了兒童詩對兒童進行熏陶培養的重要性,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提高對兒童詩教學的重視度,通過對兒童詩的閱讀、理解去培養學生本質中的美好,達到教育、教學、教人的三教目的。
(三)重視課外閱讀環節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閱讀教學課程中存在兩個板塊:“和大人一起閱讀吧”“快樂閱讀吧”。由于教師教學習慣的轉變不及時,導致其經常性地對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重視,這種現象應該得到有效的改善。在課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在“和大人一起閱讀吧”里面,都是一些兒歌和小故事的閱讀,教師應該通過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實現這一環節中家長對學生的指導閱讀,增強親子互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在“快樂閱讀吧”板塊里面,教師應該充分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并且給學生布置閱讀作業,在增強親子互動的同時做到增強小學生閱讀的能力。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主體,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和閱讀興趣的培養,并和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家長在課外加強對學生的輔助閱讀培養,實現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愛衛.低年級閱讀教學設計策略:以部編小學語文一、二年級教材為例[J].小學語文,2018(z1).
[2]陳小平.部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閱讀和口語交際教材解讀及教學建議[J].教育視界,2017(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