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猛
摘 要:陶行知先生在《每事問》一詩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彼赋觯阂夥艃和淖?,允許他們對事情有疑問。兒童只有有了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的確,質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美國的教育家布魯巴克曾經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關鍵詞:質疑課堂;教學;策略
“質疑課堂”就是在教學中學生根據學習的推進,在交流時及時利用證據,提出疑問,請人解答。學而無疑、不疑,學生的學習就會停留在是什么,而不知為什么。陶行知先生在《每事問》一詩中指出:要解放兒童的嘴,允許他們對事情有疑問。兒童只有有了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橋梁專家茅以升就鼓勵學生要敢于向教師質疑,并通過實踐、討論、研究,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研究成果。而新課標則指出:要想讓學生葆有好奇心、求知欲,就要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
一、質疑課堂的現狀
對我校三到六年級共7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課堂上敢質疑的占1.43%,課堂上敢于及時質疑教師錯誤的僅占0.71%,課后敢于質疑老師的占7.14%。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學生缺乏質疑的意識才是問題的關鍵。
二、原因剖析
1.教師“惹的禍”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問答式”“聽講式”教學,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的一言一行總有規矩。為了“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就無視學生“答案”以外的想法,使課堂缺乏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缺乏經歷探索等知識獲取的必要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缺乏,何談創新思維的培養?
2.成長環境
一是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提出的疑問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不予理睬,問題無法得到解答,從何處質疑?二是知識儲備缺乏,自身知識水平不高,無法輔導或直接告訴答案。
3.標準答案惹的禍
雖然素質教育實施很多年了,但是在學校教育中還經常出現不和諧的畫面,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暫時的效益,就扼殺了學生的“為什么”,在課堂上你經常會聽到“這種類型的題就是這樣做的,只要按照我的步驟來就不會錯”等等,學生只會簡單地模仿和記憶,問題怎么會出現?偶爾會有個別膽大的學生“質疑”一下老師的方法,這時老師會說:“你這種方法,對是對,但是沒有我的簡單,就按照我的來。”所以,你可以看到,學生到了五六年級基本上不會主動回答問題,別說提出問題了。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對學生而言,問題只要能引發認知沖突,能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就能促進學生各方面得到平衡發展。
三、質疑課堂的效應
(一)正效應
1.質疑激發內在動力
我國古代先賢曾說過:“疑是一切思維活動的開始?!笨鬃诱f:“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質疑”能激起學生刨根問底的欲望。釋疑能使學生利用所學及身邊的資源去不斷地、科學地解釋自己的一個又一個疑問,從而真正使學習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挖掘深層次的為什么,使學習達到良性循環。
2.質疑實現主體價值
一方面,“疑”可以有效地檢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兩者擺正位置,共同發展。另一方面,課堂學習中知識是以點狀、塊狀出現,只有有效的“疑”才能使學生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將點狀、塊狀知識織成網狀,打通各知識間的聯系,達到融會貫通。
3.質疑獲得全面提升
知識獲取的過程要圍繞“疑”來展開,學生只有“疑”才能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使創新意識健康發展。同樣“疑”也能指導教師更好地、合理地開展教學活動??梢哉f“疑”能使教與學達到有效融合,全面發展。
(二)“負”效應
當然,任何事都存在兩面性,質疑課堂的開展會打斷流暢的教學進度,教師一節“順暢”的課會變得“不完美”,課堂會被學生“無效的”質疑打斷,使理想的教學效果“打折扣”。
四、質疑課堂的實施策略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敝挥猩朴诓蹲揭粋€個有用的“疑”才能使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使質疑意識得到不斷發展。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疑”中學習,“疑”中發展。
1.和諧課堂,智慧課堂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和“自由表達”。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下使思維得到發展,培養質疑意識。
2.盤活質疑,形成教學資源
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下,質疑是一種資源,教師要及時捕捉并加以利用,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自由的發展。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所以,教師要創設合理的情境,由“疑”而生,根據自身需要合理質疑。將學生的認知矛盾充分暴露于課堂,讓他們主動去發現并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總之,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其去除盲從書本、膜拜師長、固執己見等思想。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要敢于質疑,堅持以我為主體,疑為我所用,既要重視學生知識積累,又要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并合理利用質疑發展思維,形成科學嚴謹的認識態度,從而培養創新意識,使學生都能在數學的海洋中展翅高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知行詩歌集[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06.
[2]袁振國.反思科學教育[J].中小學管理,1999(12).
[3]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