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淑蘭

小學階段,由于孩子年齡較小,課堂行為表現有待優化。比如:注意力分散、不遵守紀律、不會傾聽、不想研討等方面。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看到學生有質疑以及自己探究出來的瞬間得意的神情。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教師要善于課堂觀察,從事物的不同角度,打破學生思維定式,營造寬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優化學生課堂行為,讓數學學習真正發生。
一、創設氛圍,主動參與
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行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師在關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課堂行為等方面發展,所以教師要適時地創設氛圍,給學生提供可以引發質疑的奇特數學問題,這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比如:畫圓。以往我是先講解圓規使用的方法,用圓規畫大小不同的圓,有時一節課下來有的同學都畫不好圓。這節課,我改變一下方法:今天,我們大家來比一比,誰畫圓的方法最多?此問題一提出,學生表現欲被激發了出來,他們個個躍躍欲試,各小組長馬上招呼成員一起探討起來:只見A組:用圓形的紐扣、硬幣、膠帶、瓶蓋、茶杯口等。B組:用1根鐵釘1線1筆,兩人一起合作畫圓;用1支筆一腕關節為支點轉動一周即成圓;用2支筆交叉中間用手指擋住,一筆尖定住為圓心,另一支筆隨著手腕的轉動成圓。C組:用1支筆握住定好半徑,利用小指指尖為圓心,轉動紙張成圓;用1根別針,中間打開,兩頭各放一支筆,一頭筆不動為圓心,另一支筆轉動一周為圓(這個方法我最欣賞)。D組:用直尺、2支筆組合畫圓(不錯,稍微調試一下兩筆之間的距離,就能畫大小不同的圓)……當然還可以用圓規。根據這些發散思維的輸出,在有沒有圓規的情況下學生都能主動采取某一種方法畫圓。
二、調節氣氛,激活靈感
(問題一出,一個個小腦袋開始“活”起來了,有的托耳敏思,有的嘴里銜筆思考,有的畫圖分析,有的用小棒擺弄,有的同桌互議,有的小組內商討,可一會又抓耳撓腮,愁眉苦臉,長嘆無語……)
師:有辦法幫幫他們嗎?
生1:沒有,怎么算也不行,都有小數。
生2:唉,就少了一個元寶!
師:皺了皺眉說,是呀,這怎么辦呢?
生3:我有辦法。
同學們恍然大悟:真的呀!敬佩之心油然而起!!
師:你真聰明,許多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用簡單的“四舍五入”法就給解決了,真了不起。可是,這時老大、老二同意,老三不愿意了。因為老大是9.5頭,老二是4.75頭,老三是3.8頭。老三的小數部分最多,認為不公平,那怎么辦呢?大家再想一想,看看能想出讓老三信服的理由嗎?
學生繼續研討、苦思冥想!
這時生5:可以借一個元寶嗎?
生6:借一個?不行呀,借了不是還要給人家嘛?
生齊:就是呀,還要還給人家呀,怎么能分呢?
(難點處生疑,在關鍵處質疑。)
師: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那我們就先借一塊元寶試試吧,這也許是一個辦法!
(苦思冥想的學生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們都真正地“活”起來了。)
生齊:個個睜大了眼睛 ——哇,還剩下一個,正好還給人家。
師:這真是個絕頂聰明的辦法!我們給先提出借一個元寶用的那位同學熱烈掌聲!老人的三個孩子該如何感謝我們呢?
教師只要認真地進行課堂觀察,注意學生課堂行為表現,讓他們在合適的氛圍中,激活思維,在質疑、茫然、痛苦、驚喜中真正地健康、快樂成長。
注: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課堂觀察的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優化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