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麗
【摘要】在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與職業技術之間存有諸多相互抵觸之處,傳統文化教育逐漸被專業技術教育所取代,對學生能力的訓練逐漸取代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造成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冷落。本文就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途徑進行思考,以期能對高職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01-01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傳統文化與職業技術之間存有諸多相互抵觸之處,傳統文化教育逐漸被專業技術教育所取代,對學生能力的訓練逐漸取代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造成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冷落。因此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學校教育的本質是對人的培養和發展。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其優先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首要原則是扎根校園、立足課堂,通過各種形式的滲透,普及到學生的生活中,與專業理論文化課、技能實訓等教育形式有同等重量,從而真正成為學生在校學習培養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內涵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筆者所在學校,根據我省教育廳的有關精神,按照人人成才、個性化發展的要求,以公共基礎課教學為重點,近年來加強了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開設有多種人文素質課程。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其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筆者所在的語文教研組,針對我校五年一貫制學生,將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作為課堂教學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多為不朽之作,是我國文化的精髓,富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閃爍出民族文化的光芒。如李白的《將進酒》,洋溢著詩人的人生豪情;白居易的《琵琶行》抒發了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杜甫的《登高》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表現為積極處世的價值取向;韓愈的《師說》闡釋了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沈從文的《邊城》描繪了一幅由“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構成的鄉村風俗畫,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老舍的《我的母親》和莫言的《賣白菜》刻畫了兩位不同時代的母親形象,字里行間浸透了濃濃的親情……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傳統文化內涵,以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二、利用廣闊的教育資源,立足文本,拓展延伸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鮮活的生命價值,還在于它們在傳承過程中,不僅僅只局限于文本之中,而是滲透到了當今生活的很多領域里。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很多都有著很強的民族特色,比如在學習《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時,針對課文中出現的“萬乘之國”,可為學生介紹一下古代的戰車知識;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可順便給學生講解一些傳統禮儀文化、傳統服飾文化知識等;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習俗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讓學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們去延續這些傳統。根據當前大學生只知道一些洋節日,諸如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來歷、習俗知之甚少的現狀,我校語文組不僅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為契機,開展有關活動,同時,也根據教材文本內容,對學生進行傳統習俗教育。例如學習《故鄉的食物》一文時,作者汪曾祺先生僅僅對家鄉的鴨蛋就有說不完的樂事。那小小的鴨蛋有什么好寫的呢?都說“愛屋及烏”,當你對自己的家鄉有一片赤誠之心時,你便會愛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將是你心中的珍寶。所以汪先生才會鐘愛家鄉的鴨蛋,對它有寫不完的趣事,表達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學完課文,我們讓學生回到老家考察家鄉的端午習俗,在課堂上拓展“談家鄉端午習俗”的教學活動,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說起自己家鄉的端午習俗,喚起對親人、家庭、故鄉、祖國的情感,也喚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重視對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古人強調教必有趣,以趣促學。對高職學生來說,沒有了高考壓力,沒有了滿堂灌和題海戰術,學習語文更多的是興趣培養。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陣地,要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融入教學之中,就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在湖北有文武赤壁的說法,武赤壁位于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大戰的遺址,筆者所在學校的舊址正是當年赤壁之戰的戰場(今湖北省赤壁市)所在地;文赤壁位于湖北黃州,因蘇東坡在此吟頌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著名。在學習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時,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運籌帷幄,出奇制勝的戰爭故事,學生多少都有所知曉,而對文赤壁卻知之甚少。因此,我們布置來自黃州和赤壁的學生回家鄉了解兩個赤壁的來歷,在水電學院開展“文武赤壁大辯論”,使學生既深入了解了自己的家鄉,又弄清兩個赤壁的成因,學生興致極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一所水利高職示范院校,開展水文化教育,教育對象具有特定性,受教育環境有著天然的優越性,施教者具有相對的專業性。這些有利條件,為學校實施水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水文化教育的使命,充分利用水文化資源,豐富學生的精神內容,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古往今來,水深受圣賢禮士的禮贊和稱譽,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義、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觀”。作為水利院校的學生,需要具備獻身、求實、負責的水利精神,水的這些品質正是水利院校培養學生所必需的。近年來,我校重視以水潤德、用水育人的作用,積極開展水文化宣傳教育活動,連續舉辦“長江韻”水文化節,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活動,形成了強大聲勢,產生了廣泛影響,營造了“踐行水利精神保護生態環境助力生態文明”的濃厚氛圍,將“長江韻”水文化節打造成育人成效明顯、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文化品牌;不僅如此,我校還開展了水文化系列講座,組織編寫相關的水文化教材,使水文化成為校園特色文化,對學生人文素質養成起到了導向、陶冶、凝聚和熏陶作用。
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如能夠汲取其內在的精華,必將有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是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趙曉輝.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7).
[2]張化斌,湯傳文.高職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廣播電臺電視大學學報.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