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芳
【摘要】每個大學新生融入新環境都會有一個適應期,只是不同個體面臨的問題不同,適應時間長短不同而已。因此,在這段適應期內通過組織一些活動可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本研究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新生人際關系和適應能力的效果。研究通過相關量表的前測后測,收集了大學新生人際關系量表和社會適應量表的數據,分別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結果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于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和人際關系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對社會適應能力較好和人際關系情況較好的學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因而在高職院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宜在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的學生中有針對性的實施。
【關鍵詞】大學新生 團體心理輔導 人際關系 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27-02
團體心理輔導被廣泛應用于高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用以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狀況。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是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有效方式[1]。但是基于資源和師資的限制,高職院校較少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本研究通過對高職院校大一新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探討高職院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有效模式。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通過隨機選取我校機車車輛學院2017級新生共五個班級。選取其中三個班作為實驗組,兩個班作為對照組。實驗組的班級學生接受團體輔導。對所有五個班的學生進行《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和《社會適應能力量表》的前測和后測。
1.2方法
從我院2017級新生班級中,根據課余時間,隨機選定機電1701班、城軌1702班、動檢1501班作為實驗組,動檢1703班和車輛1701班作為對照組。首先在開學軍訓結束后,對五個班級學生進行兩個量表的測試。因我校心理咨詢師人員緊張,于是面向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招募在校心理學碩士生進行團體輔導。共募得六人進行每周一次,為期四周的團體輔導。團體輔導開展前期,召集所有團隊領導者開會,討論活動目標,活動計劃和方案。討論通過后,按照方案分別開始團體輔導活動。
測量工具的選取。《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是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的診斷量表。本量表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交談方面、社會交往方面、接人待物方面、異性交往方面,共 28 個問題??偡衷?-8 分之間,說明在與人交往方面的困擾較少。總分在 9-14 分之間,說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困擾??偡衷?15-20分之間,就表明交往困擾較嚴重;超過 20 分,則表明人際關系的行為困擾很嚴重。此量表題目少,操作簡單。
《社會適應能力量表》是由鄭日昌等人編制的反映個體適應能力的量表[2]。社會適應能力量表,由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編制,該量表共有20個項目,分為社會學習適應、社會人際適應和社會生活適應三個維度,總分越高代表社會適應能力越強。
1.3施測
被試采取配對組設計。實驗組共有被試124人,配對組83人。被試均為男生。實驗采用前、后測時間序列設計,對實驗組、對照組數據進行分析。實驗操作為對實驗組進行4次團體心理輔導。每周一次,一次90分鐘,對照組不參加團體心理輔導。
1.4統計處理
采用Excel和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2.結果
2.1 實驗組、對照組社會適應量表的分析結果如表1.1
實驗組、對照組樣本不相關,前測差異不顯著。可視為同質被試。實驗組前、后測差異顯著(t=-1.917, p>.05)。社會適應能力顯著增加。實驗組、對照組后測差異顯著(t=2.778, p<.01)。對照組前后差異顯著,社會適應能力顯著下降。
2.2 實驗組、對照組人際關系量表的分析結果如表1.2
實驗組、對照組樣本不相關,前測差異不顯著??梢暈橥|被試。實驗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t=-.254, p>.05)。實驗組、對照組后測差異顯著(t=-2.121, p<.05)。對照組前后差異顯著,人際關系分數顯著下降。
考慮對數據整體進行分析可能不充分。于是,將被試的前測數據進行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區分,再來兩兩配對進行分析。根據《社會適應能力量表》的解釋,將分數小于等于16分的作為低分組,低分組代表社會適應能力較差,高于16分的作為高分組,代表社會適應能力較好。根據《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的解釋,將大于等于9分的,作為高分組,表示人際關系存在困擾,小于9分的作為低分組,也即人際關系良好組。
分析結果如表1.3。
結果表明,社會適應能力的低分組也即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困擾組,實驗組前后側差異顯著,社會適應能力分數有所提高,對照組差異不顯著。表明團體輔導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被試的社會適應能力。而社會適應良好的被試,無論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社會適應分數顯著下降。但是實驗組下降的平均數為3.25,對照組為13.46。相對來說,實驗組社會適應能力的下降幅度小于對照組。該組數據表明,團體輔導對社會適應能力的低分組,也即適應力差的困擾組有顯著的適應能力提高作用。
而人際關系較差的高分組也即困擾組,前后測差異顯著,人際關系明顯好轉。對照組則不顯著。表明團體輔導提高了人際關系較差被試的人際關系能力。而人際關系較好的低分組被試,則均表現了人際關系能力的顯著下降。因此,團體輔導對人際關系能力較差的被試,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3.討論
3.1 團體輔導對改善大學新生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人際困擾學生和社會適應較差學生,能通過團體輔導得到較大的改善,而人際關系融洽和社會適應較好的學生通過團體輔導并不能得到較大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趨勢。
3.2對于高職院校開展團體輔導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以自然行政班為大團體進行團體輔導。根據研究結果,雖然整體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對于人際關系困擾和社會適應較差學生的改善作用明顯大于其他被試。因此,采取自然行政班級進行團體輔導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并且大班團體輔導雖然前期工作要更為簡單,但是實際的團體輔導過程更加耗費時間和精力。根據研究結果,更有效的團體輔導應首先篩選被試,選擇人際交往、社會適應存在一定困擾的學生進行團體輔導,或能獲得更大的改善。
3.3 高職院校開展團體輔導的探討
目前高職院校多采用SCL-90和EPQ量表作為新生入學心理測評的參考量表。根據實際工作經驗,我們發現這類量表也許是因為學生抵觸測驗、有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施測環境不夠理想等原因,往往實際工作中遇到有精神病和神經癥的學生并未在當初測評的預警名單中。而往往精神類疾病學生伴隨著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所以應完善相關機制,建立相關制度。對于人際交往存在一定障礙和困擾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幫助他們度過大學的過渡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月琴,李海燕.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年第22卷09期
[2]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大學生心理健康叢書之三[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36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