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
【摘要】中華民族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并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是整個世界文明的瑰寶,見證著人類歷史上的進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盲目崇拜外來文化,而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高中語文作為一門傳達思想、陶冶情操的學科,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到課堂中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044-01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文明不斷發展,精神文明也愈發凸顯。而高中語文課堂的目標不再是單純的傳授基本的語文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的精神文化素質。并且,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它所具備的精神力量,不但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因此,在高中課堂上完成傳統文化的弘揚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筆者結合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在課堂上融入傳統文化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1.利用文言文,激發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哪種學科的學習,要想達到理想中的學習效果,都要通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來完成。尤其是對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的學習,很多學生因為它言文分離、古奧難懂的特點都會產生畏懼的心理,再加上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考試中的高頻考點,學生大多只能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文言文中的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堂中來,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歷史典故,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進而讓學生對文言文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比如:在學習《勸學》的過程中,筆者首先向學生們講述了《斷織勸學》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因為想念家人中斷了自己的學業,他的妻子聽過之后,就把織布機上織好的布都剪斷了,以此讓樂羊子明白學習知識不可半途荒廢的道理。筆者通過這個故事,充分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積極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學習《勸學》的過程中感悟出了要趁著年輕勤奮學習,有所作為的道理。同時,這也是對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學生可以將歷史典故和自己的感悟,應用于寫作當中,這樣作文的質量也會更上一層樓。
2.利用名著,拓展教學
經典的名著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著極強的作用。但是,很多學生對經典名著知之甚少,并且對名著缺失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對經典名著的興趣,就成了至關重要的課題。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教師可以積極開展一些名著的賞析活動,為學生推出一些較為經典的名著,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大部分學生都是喜歡閱讀的,但是,會對課本上的閱讀產生抗拒心理。并且,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機械地搬運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少會從內心產生真正的感悟,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不接受甚至抗拒傳統文化。所以,針對這種現狀,筆者會帶領學生開展一些有趣的閱讀。
比如:在開展人教版必修五之名著導讀《三國演義》的課外閱讀教學時,筆者首先會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某一集,通過直觀的畫面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沖擊。并且,大部分學生在觀看過電視劇之后,都會對書籍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自發地閱讀,由此可見,通過視頻與書籍的結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會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生出自己的感悟。在完成閱讀之后,筆者還會開展讀后感交流會,讓學生們自由地進行交談,并寫下自己的感悟。在這種模式下,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需求,還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交際能力。
3.利用古詩詞,汲取精華
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也是傳統文化中的關鍵部分,并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道德文化。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古詩詞來完成傳統文化的滲透,首先,教師要積極提倡學生對優秀的古詩詞進行收集。比如:筆者會讓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將自己覺得有趣的詞句摘抄下來。并且,通過這種方式,三年下來,每個學生都積累到了一定量的古詩詞。其次,教師還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品讀。比如:筆者會讓學生從自己收集的內容里選出最喜歡的古詩詞,然后進行賞析,說出自己對這首詩詞的感悟。同時,筆者還會積極鼓勵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改編,續寫,并讓學生將積累的詩詞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來,甚至是在寫作過程中獨立完成古詩詞的創作。
總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利用語文課堂,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志剛.淺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學周刊,2016(30):192-193
[2]陳佳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文學教育(中),2011(0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