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秉蓮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22-01
21世紀不再是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近年來,數學核心素養與學生的數學探究意識的培養一直是教育界熱議的話題,這兩方面包含了數學中最重要的能力屬性,具備了數學核心素養的人,毫無疑問即是真正的數學人才。筆者任職小學數學教師多年,對此還算有一些個人的經驗和心得,現分享如下,還望能夠有所借鑒。
一、揭示數學美,培養核心素養
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大多數人都認為數學是比較枯燥的,其實不然,數學作為一門學科也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這就是數學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劍橋大學數學家高德菲·哈羅德·哈代的《為數學辯護》,就以一個數學家的角度駁斥了大眾對于數學的偏見和誤解,他認為數學家就像畫家與詩人一樣是模式的創造者。數學究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教師要在教學時,給學生揭示數學的美,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上數學這門學科。
只有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數學美學的啟迪,才能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還可以或多或少講述一些課本知識之外的東西,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給學生揭示數學的美,比如費馬定理,即假如一個質數除以4余1——例如41——那么這個質數一定能表達為兩個平方數的加和。例如41就是4的平方加上5的平方。無論這個質數多大都無所謂,只要除以4余1就一定符合費馬定理。再比如,在講到比例的時候,給學生講一講“黃金比例”的知識,并且通過多媒體展示具有黃金比例的事物給學生看。
通過揭示數學美,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愛上這門學科,為日后走上數學這條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融合
一是學科與生活融合,小學的數學尚不涉及太過深奧的數學知識,數學定理,其與現實生活有很大的關聯性,教師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將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切換到現實中的生活場景中去。比如,教學有關人民幣的知識時,可以在教室里模擬在超市買東西付錢、找錢的場景。數學要培養的不是只會在紙上寫寫算算,只會做題的人,而是能夠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人,這也是數學的核心素養。
二是學科間融合,每一個學科之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需要站位更高,在課程的視角下,將數學與其他學科融合起來。比如,許多數學實驗課和一些實踐活動,從開始到結束歷時一周到一月不等的時間,凸顯了多門學科的融合統整,不是經歷了一、兩節的課堂生活,而是真實體驗了有規劃的課程生活,全方位地促進了學生能力素養的真正提升。
三、綜合評價重在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不僅僅是掌握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能,更要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信心的確立,還要啟發數學思考,積累經驗。因此,要綜合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用多元的標準架構評價框架。同時,更要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回顧與反思,引導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用“我們學了什么,用什么方式來學習的,和原來的知識結構有什么關系,學習中最感興趣的是什么”等等這些反思性問題,把指導學生反思融入到整體的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四、多讓學生動手實踐
整節課都正襟危坐聽老師講課,或是在本上寫寫算算,難免會使小學生陷入乏味之中,降低學習的興趣。動手實踐符合小學生天性愛動的生理特點,在動手實踐中能夠避免單純的思維活動帶來的枯燥與乏味,增添課堂教學的樂趣,從而實現趣味教學。而且,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很多知識單靠腦力無法解決,不過通過動手實踐,整個思維過程能夠逐漸清晰起來。既動腦,也動手,有利于核心素養的養成。
哪怕是學生看會了,也可以要求動手寫一遍甚至幾遍。當手中的筆落到紙上,將這個計算過程,或者論述過程在上面呈現出來的時候,學生的整個思維過程也得以顯現,這樣更容易暴露學生思維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從而“照方抓藥”,完善這些缺陷與不足。而且,動手在紙上寫能夠減少失誤,就像我們說話時,總會有些不合時宜的話脫口而出,但如果我們把這些話寫在紙上,在寫的過程中,腦子也在飛速的轉動,這句話是否合適,如此一來,寫在紙上的話就比直接說出去的話要好聽多了。另外,能手算的盡量別用計算器。計算器這東西的確方便,但會有依賴性。不僅讓你的計算能力下降,而且減少了你的思維鍛煉的機會。
總而言之,單純地強調一節課的好壞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是太過片面的,只有把學生的數學學習作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建構起自己完整的課程認知、課程情意、課程反思、課程行為,做到“人課”合一,方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以“高觀點”視角抓住知識的本質,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展開豐盈的學習過程,深刻感悟知識的本質,積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形成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