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
【摘要】隨著現在我國經濟行業的不斷發展,科技知識也在逐步的進步著,但是這一切的發展與進步都是因為知識的灌入,所以說我國近幾年來是越來越重視教育并且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針對現在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正在實施改革計劃,然而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在教學方面和教學理念方面都需要有創新的精神,需要采取最新方式的教學模式,從而進行相應的教學并且改革,本片文章主要就是針對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的改革進行探討與研究,主要就是體現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現代教育 教育技術 中職教學 計算機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48-02
我們正處于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在各個方面的改革過程中,最新方式的教學理念已經在不斷的深入人心,采取最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在逐步創新。中職計算機教學就是在培養學生計算機方面的技能,在教學的技術和實踐中都應該與時代相照應,做到最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相互結合的情況,中職計算機的教學目標就是主要以就業和實用為基礎的,主要采取創造性的教學方式,然而現在教育技術在近幾年教學改革中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
一、簡述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
(一)著重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
課堂上是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是教師進行授課和講課的主要地方,但是最新的教育觀念提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主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1]。然而教師的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幫助學生建立這種能力。由于計算機的教學方式還是采用傳統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太看重計算機的專業知識和基礎概念了,并且知識單一的通過口頭傳授計算機的操作方法,書寫板書一步步教授學生學習,從始至終都是老師單方面的教學并且作為主要的地位,這樣下去長久以來就不利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同時還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中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重點要求老師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地學習如何操作計算機,熟練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根據學生個性化特點因材施教
中職計算機是一門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并且具有的實踐應用性更應該受到重視,然而在之前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看重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對教材以外的實際操作沒有重視起來,可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單是依靠教材的內容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和實踐運用的能力,并且對教材外一些延伸的內容學生不是很好的理解,這樣是不利于學生各方面均衡發展的[2]。所以說,針對學生自身存在的差異性,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多媒體教學有效結合起來,盡量將不好理解的抽象內容轉變成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圖片文字,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會感覺枯燥,并且通過學生本身的特殊性,選擇因材施教的方式,對接受能力強知識掌握不好的學生要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對于知識掌握高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選擇更深層次的訓練教學。
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簡述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
現代教學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現代的教學工作中是重點運用的,是現代我們教學改革中的主要內容,這樣就要求老師在進行教學改革中,首先要明確知道現代教學的正確涵義以及里面,并且結合實際情況有效使用,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出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不重復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出一個全新開放自主的平臺,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在學習中占據的主體地位,并且積極參加一切教學工作中。然而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需要為學生提升有利的途徑,創造出和諧的學習環境,目的就是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下去,最終使得學生充分學習計算機知識,并且很好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創建優良教學環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不單單是指依靠多媒體進行教學,更重要的是根據現代各種教學設備的有效使用,創造出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很好的吸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使用一切教學設備,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大膽創新教學方式,這樣就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自主的進行預習和學生知識。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技術的不斷提高,中職院校教師對于采用最新的教學里面和教學方式也是非常的看重,并且可以廣泛應用到實踐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確保現代教育技術廣泛使用,制定出更加符合中職學生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自身存在的個體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有效地結合多媒體教學方式,激發出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如果長期這樣執行,中職院校就會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鐘明宇.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依托創設中職計算機應用能力訓練教學環境[J].現代職業教育,2017,(20):101.
[2]曾瓊.論現代教育技術對中職計算機教學的優化[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