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慧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如果把學生比作一個天平,那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便分置兩端,雙方通力合作,天平才能平衡,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和諧發展。那么教師如何做?如何才能做到家?!肮病迸c“育”的有效結合呢?
【關鍵詞】學校 家長 學生 了解 溝通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78-02
作為現代教育事業重要的一環——家庭教育,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環節。學校,既是青少年兒童學習的場所,也是家長重新學習的場所,家校理念必須一致,協調。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協調統一,才能讓教育教學進行地更加順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一生的教育者,教師是孩子在學校最信任的人,因此兩者都是不可替代同時也不可或缺的。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實現教育效能的最大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的學校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學校教育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延伸,如何形成家校合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明確家?!肮病迸c“育”宗旨
有這么一則寓言故事:蝦子、天鵝和螃蟹一起拉一輛車,蝦子只顧朝有水的地方拼命蹦跶,天鵝一股腦往天上飛,螃蟹的勁兒就橫著使。可想而知,車子永遠也無法到達目的地。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有力的集體需要目標一致,那么,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也是同理的。關鍵在“共”,宗旨在“育”。家庭就像是蝦子與螃蟹那一方,學校就是天鵝那一方,兩者縱使出渾身解數,可是就是因為方向、目標不一致,力不往一處使,只能是越走越遠,越扯越偏。
家校的“共”與“育”,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讓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關心呵護下,感受教育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國家教育目的提出人才的培養目標,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出了對學生的培養要求,而大千世界,家庭與家庭之間千差萬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成才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因此每個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及未來的目標也是千差萬別。而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發展中的人,更是情況不一。因此要遵循孔老夫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具體分析每一個孩子的性格、背景,正確引導孩子成功成才,讓其健康成長,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要時刻傳達給家長,提高家長與學校合作共建的教育意識,最終形成合力,把孩子教育好。
二、了解真相,達成共識
家長與教師都是孩子們的“引路人,”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而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由于各種原因,在文化水平、個人素養方面有所不同,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自然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家校共育”中要做到求同存異,找準一個切入點,根據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了解真相,達成共識,制定不同的家教方案,確保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因教學已有多年經驗,因此,每次開學我都以老辦法去和家長們溝通,屢試不爽,教學效果也還可以。直到這個學期初,開學還不久,便有一個男家長沖進辦公室大聲喊叫,說話十分刺耳,語調也讓人不舒服,教師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他卻完全沒有把老師放在眼中,自顧自地說,不斷數落自己的妻子。這是我教學多年來第一次見到如此野蠻的家長,因當時正忙,便讓班主任跟進此事。后與班主任詳談,才知道夫妻二人感情出現危機,孩子幾乎天天遲到,總是在上課鈴響過后才慢慢悠悠走近校門,而且這個孩子謊話連篇,對待學習完全沒有興趣,作業不完成,上課睡大覺……大概了解情況之后,我便叫這個孩子到辦公室細聊。見到這個孩子時,我是很心疼的,他滿臉的倦意,完全沒有一個孩子該有的天真活潑,臉上掛著重重的黑眼圈,眼睛腫如核桃,顯然是哭過,心中不覺涌上一陣涼意!孩子絮絮叨叨地和我說開來,原來是家長幾乎每天都在家里互相打罵,甚至徹夜不歸,孩子經常獨自在家,無人關心、管教,于是自暴自棄。因家庭關系導致教育出現問題,孩子得不到父母親的溫暖,很容易走向極端。后來連續幾天,孩子父親會送孩子上學,但一到門口就趕他下車,并罵罵咧咧趕他進教室??吹竭@樣的情景,我便和家長通電話,約他們來學校。每次見面,他們依舊毫不避嫌在我面前大吵大鬧,互相指責,卻從不從自身找原因,對我提出的疑問,他們都互相推諉,認為孩子是被對方所影響。我沉住氣,充當了一次又一次的高級“垃圾回收站”。我先讓家長說完,發完脾氣和牢騷,并感同身受地對家長的這種心情表示理解,然后耐心地,平靜地跟家長溝通、分析,先以此方式獲得家長信任,讓他們先學會尊重我們老師。數次之后,雖然學生的問題并未從根本上解決,但家長也不再是那種罵罵咧咧、自說自話的狀態了,對老師有了起碼的尊重。當家長開始學會平心靜氣的時候,我也努力尋找方法他們分享,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家校算是達成了共識,這是家校共育美好的開始。而這孩子,在家校共同教育和關心、鼓勵下,慢慢進步了。
三、坦率相待、客觀評價
一般而言,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應該是了如指掌,不管是興趣愛好,還是個性特點,都能夠很清楚,也能夠在老師提出疑問的時候及時給予解答。雖說現在放開二胎,很多家庭也不止一個孩子了,但是家長對孩子依舊寵溺有加,不管身上好的不好的,家長都會認為是好的,不能客觀面對。而老師和家長直截了當反映孩子存在的缺點或不足,家長則會如戳中軟肋班跳腳,很多時候不想辦法一起解決,反而有不良情緒,甚至認為老師有意針對。因此,與家長溝通時,要注意語言藝術,同時伴以真誠的態度,家長想必會被打動從而配合老師工作的。
2016春季開學第一周的第二天,巡堂過程中,發現英語課上有個孩子緊握拳頭、怒氣沖沖地蹲在地上,低著頭在哭,雖心存疑惑,但也并不甚在意,猜測也許是不遵守紀律被老師教訓了耍脾氣呢??晌顼垥r間到了,這孩子還蹲在那里。后來和老師交談,了解到還有一次數學課上,他因為很小的事情便攥緊拳頭歇斯底里大叫……老師們都認為這個孩子問題嚴重,難以駕馭,甚至有的老師已經把他劃歸到“無可救藥”的區域……面對此種情況,我約見了家長。家長告訴我,孩子在家表現很好,很乖巧,并不曾出現老師所說的情況?;谶@種情況,我便主動跟家長承認,可能老師的方式讓孩子接受不了,然后繼續跟她聊家常,給他們一種親近感,也讓她知道老師是真心想要幫這個孩子,為他們家庭著想。就是這樣一次次地聊,終于揭開了這個家庭一層層的面紗。這個孩子有個“狼爸”,崇尚棍棒教育,認為棍棒底下出人才,而孩子的媽媽為了“家丑不外揚”而隱瞞了真相,孩子一直都是“棍棒下”長大的,在家也經常會發脾氣……于是,我和家長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并適時提出自己的建議,還不時對家長的某些做法給予贊賞和肯定,適時委婉指出不足指出,用誠懇的態度、耐心的語氣,說服她換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時間匆匆而逝,通過家校共同努力,目前孩子的脾氣已經越發穩定了。
四、換位思考、取得支持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云:“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教育孩子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必須將學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合力。作為學校一方,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要樹立平等的溝通理念。在充分認識到家校合力的重要性的基礎上調整措施,不搞“一言堂”。有些事情,老師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理所當然,而換個位置思考,也許事情又有另一種角度去解讀。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同理心很重要,家長能夠感受到老師的同理心,就會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意見,而不會產生“老師一找我準沒有好事”的消極想法,而轉變為“老師是為了我孩子的成長”的理念。我們經常會遇上一些氣勢洶洶,蠻不講理的家長,他們有的提出一些不符合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及規律的觀點和要求,對老師強加指責;有的不理解學校的工作安排。如:老師批評要不得,學生值日排不得,但凡交錢收不得,甚至連個座位都換不得。此時,即使家長多么不可理喻,都要等他們把牢騷發完,理解他們的心情,站在他們的角度去分析,體現出我們的大度和寬容,并且發揮教育機智,合理解決問題。慢慢地,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就會更加理解和支持。
家校共育是一項漫長而系統的工程。更是一項復雜,無教科書的一門學科,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須有很大的耐力和毅力,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學生的轉變需要過渡期,會反復,這就需要我們乘勝追擊,不厭其煩,方法靈活點,心態放寬點,毅力堅定點,只有家校之間密切交流,有效溝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凝聚教育合力,真正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鎮西編著.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技巧[M].北京大學音像出版社,2009.
[2]張萍.小學班主任教育工作淺談[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