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丁 李亞娟 劉佳
【摘要】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興事物,同時又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獨立學院由于自身和生源的特殊性,影響并制約著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以醫學獨立學院為觀察和探索的視角,著重分析醫學獨立學院教學現狀和自身發展特點,在積極響應國家方針政策的前提下,力求逐步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目的,從而促進醫學獨立學院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醫學 獨立學院 學生特點 教學現狀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11-02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過程中孕育出的新興產物,其培養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社會人才需求中的空白,使得高等教育對象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社會人才的結構也更加合理。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12月,全國共有獨立學院260所,其中醫學獨立學院22所。醫學獨立學院因醫學專業性特點而具有獨特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指出“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逐步實現一本招生”,這極大制約和限制了醫學獨立學院的發展,因此如何通過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保障其生存和發展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醫學獨立學院教學現狀
醫學獨立學院與其他獨立學院一樣,都是依托母體學校(以下簡稱“母校”)而生,利用母校的師資設備等優秀教育資源、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品牌優勢進行招生和人才培養,其教學模式基本是“復制”母校,由于沒有考慮到獨立學院自身特點和生源特殊性,因此照搬母校的教學模式在醫學獨立學院教學上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癥狀。
(一)獨立學院學生的特殊性
獨立學院的學生都是三本批次錄取的,與母校學生相比,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毅力差,易受外界引誘。同時,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特別是沒有明確的近期目標、學習計劃。但與此同時,這些學生適應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強,敢于拼搏、創新和實踐,有較強的可塑性,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
(二)獨立學院定位不清,教學缺乏自身特色
目前,大多數醫學獨立學院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教學模式缺乏自身特色,主要表現在:(1)現有專業與母校的專業高度重復,沒能與母校錯位發展,在就業市場缺乏競爭力;(2)教學計劃都是母校教學計劃的翻版,其結果就是獨立學院的課程體系與母校同專業的課程體系沒有區別,培養目標也大同小異;教材的使用、教學大綱的制定基本與母校無異;(3)沒有一支屬于自己的專業教師團隊,其授課教師基本來自母校,但這些教師除承擔獨立學院的教學任務外,還承擔著母校學生的教學任務,有的甚至肩負科研、研究生培養等工作,分身乏術以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4)教學方法單一,仍以傳統的“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沒有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從而加劇學生的學習問題和由此而產生的自卑感,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育管理理念陳舊,致使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銜接不夠
首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依然是教師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主要方式,這就使得部分學生形成了“學以應考,以考促學”的思維模式,對知識采取囫圇吞棗死記硬背的方式,最終導致考過即忘;其次,醫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現階段,醫學院校可提供給學生實踐的平臺少之又少,學生很難將學到的理論應用于實踐;再次,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目前獨立學院大多推行的是“3+1+1”教學模式,即3年校內基礎理論學習,1年醫院臨床見習,1年專業實習。基礎與臨床脫節,前期教學較少設置早期接觸臨床課程,后期實習安排在最后一年,與學生復習考研和就業嚴重沖突,醫院實習往往流于形式,專業實習效果不明顯。
(四)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不完善
目前,雖然有些醫學獨立學院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但現有的體系偏重于課堂教學,而對實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則較少監控。針對課堂教學成立了教學督導組檢查教師上課情況,有些建立了領導聽課制度及學生網上測評教師等,這些僅僅在某一方面起到作用。 由于沒有一套完備的體系,并且缺乏內部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難以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1]。
二、醫學獨立學院教學改革相關措施
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指出,高等醫學院要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契機,根據自身現狀,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活動,通過對高等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不僅可以較為真實地掌握改革過程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更可為高等醫學院校今后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參考。醫學獨立學院雖然并不能躋身“雙一流大學”的行列,但固步自封,求來的只是一時的安穩,最終難逃被社會淘汰的命運,因此有針對性的深化教學改革以確保自身生存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明確自身定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
按照教育部《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等學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要求,母校要對獨立學院的教學和管理負責,保證其辦學質量,但負責不等于“包辦”,不等于由母校統一安排教學任務,下發教學計劃,這樣做很難符合獨立學院教學實際,也無法實現其辦學目標,更不利于獨立學院擺脫對母校的依附。因此,獨立學院必須明確自身定位,根據辦學軟硬件條件、生源特性等,科學制訂教學計劃,設定教學目標,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如:專業設置上,在兼顧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不求大求全,而應求精,盡量避免與母校專業設置趨同;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穩定的師資隊伍,便于因材施教;多元教學法教學,它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既注重發揮傳統講授法的基礎性功能,又注重將其與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結合。通過將講授、案例教學、PBL教學、直觀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巧妙糅合,實現教學方法間的優勢互補、增強師生間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
(二)轉變教育理念,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醫學教育本身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和服務性的特點,教師在服務中教導,學生也在服務中學習。服務性學習恰恰符合醫學教育的特點,它以教學課程為載體,以社區需要為方向,將基礎課程與社區服務相結合,讓學生有組織的深入社區,在社區服務中發現不足,進而在反思中不斷學習,促使自身知識、技能與溝通能力的提升。服務學習打破了傳統教育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禁錮,使學生擺脫了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學為中心”的“灌輸式”被動接受的學習方法,從而成為真正的、積極的主動學習者[3]。
當前完善醫學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實施“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和早期接觸社會。(1)早期接觸臨床:在前期教學中即設置醫學導論、醫患關系等課程,向學生提供早期接觸病人的環境和條件,認識疾病和病人,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活動的專業感知,引導學生樹立專業意識和專業思想,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2)早期接觸科研:即在學生低年級學習階段,通過把科研活動及時引入教學之中和鼓勵學生參與教師主持的各類研究課題兩方面培養學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創新意識;(3)早期接觸社會: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和社會調查等活動,使學生盡早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了他們適應和服務社會的能力[4]。
(三)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健全教學質量考核體系
醫學獨立學院應當嚴格教學管理,完善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在內的全面質量監控體系,以保證教學中心地位、提高教學質量。將課堂教學質量和實踐教學效果作為質量監控的重點,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訂、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聘任、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以及日常教學管理列為全程監控的關鍵環節,將制度化的檢查、督導和評估,作為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積極應用現代化教學管理技術,使教學管理工作逐步實現自動化、網絡化和現代化[1]。
(四)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導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和有力保障,加強獨立學院學風建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 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獨立學院學生的優點是具有良好適應和溝通能力,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缺點是基礎薄弱,學習的原動力和自覺性不夠。 因此,學風建設要創新理念、改進方法,以激勵和引導為主,同時,還要依靠社會、家長、學校三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進行綜合管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三、總結
作為一種新型的辦學機制和模式,獨立學院正處于發展的“瓶頸”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醫學獨立學院要生存發展,追求進步,就要積極參考及借鑒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牢固把握教學改革的方向,根據學院自身特點,勇于開展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予以實施,這對于醫學獨立學院的發展和醫學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房文娟,何如海. 基于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研究[N].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2-95.
[2]邵南齊,陳曉敏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在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藥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4(32):134-138.
[3]吳麗萍,陳曉勤等.以課程為載體的“服務性學習”模式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5(15):2378-2380.
[4]劉鐵濱,毛季琨.獨立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三早”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