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媛
【摘要】本文以搞笑藝術類基礎課程為研究對象,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檢驗的步驟進行教學改革研究。以攝影課程為例,面向高校藝術類學生開展的攝影教育具有整體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所涉及到的許多認知或實踐領域,與學校德育、智育和美育有著緊密聯系,在輔助藝術類學生學習其他課程及提高自我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方面都能發揮作用。目前基礎攝影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首先,基礎類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次,從攝影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來看,攝影大眾化發展趨勢對高校攝影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最后基礎攝影課程中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不夠合理,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應用技能的培養。在經過對學生情況調研分析總結后,提出較為細致的基礎攝影課程的教學改革的措施:首先,明確基礎攝影課程的作用和地位;其次,應以學生為本位,結合攝影大眾化發展的大環境,隨時調整講授內容和授課方法;再次,在分析教學對象的基礎上調整適宜其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比例;最后,加強攝影實驗室的建設和完善,建立便捷的學生使用借用制度。
【關鍵詞】高校教學改革 基礎攝影課程 藝術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12-02
高校基礎課程對于新入校的大學生而言具有影響他們專業發展方向、未來長遠發展、綜合素質發展的作用。以基礎攝影課程為例,面向高校藝術類學生開展的攝影教育具有整體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所涉及到的許多認知或實踐領域,與學校德育、智育和美育有著緊密聯系,在輔助藝術類學生學習其他課程及提高自我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方面都能發揮作用。基礎攝影課程尤其在輔助其他藝術類課程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數字化的廣泛應用、網絡的高效與便捷攝影大眾化趨勢的發展,要求在教育的過程中,緊跟時代的潮流,合理利用數字化資源,不斷的采用新方法,提升教學的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審美能力和應用技能。
一、目前基礎攝影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從攝影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來看,攝影大眾化發展趨勢對高校攝影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科技的進步讓攝影從工具到操作技術都有了巨大的改變。相機元件的集成化水平越來越高,推動相機越來越小且輕,技術的成熟與生產成本的降低也讓相機的售賣價格降低,這讓專業及準專業相機設備進入大眾生活成為了可能。網絡的便捷化高效化讓攝影知識與攝影技術不再神秘。高速的網絡和便捷搜索讓海量信息加速了傳播速度,也拓寬了傳播的范圍。由此二者構成的攝影的技術壁壘,基本被破除了,攝影的專業性與非專業性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后現代主義觀念的影響,其中包括對人的自我意識影響和對審美觀念的影響。筆者認為后現代主義觀念強調人的個性,強調每個人獨立性完整性與個人價值,每個人應該有個性化的表達,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每種美都值得被欣賞,美與丑的界限也逐漸模糊,某種程度上來說,角度不同標準不同,多角度的審美勢必會讓什么才是美很難界定。
其次,基礎攝影課程中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不夠合理,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應用技能的培養。經過對學生問卷調研,71%的學生認為課堂內的攝影知識對學習有幫助,但是,同時有67%的學生認為課堂內知識與自己拍攝實踐的結合不夠順暢。隨著網絡的普及,網上攝影知識隨處可見,對課堂內攝影知識的傳授講解也有很大的影響。此次調研還發現以下幾個問題:1.學生學習攝影急功近利——急于想學到把自己拍“美”的技術;2.攝影知識零散瑣碎且無條理;攝影理論知識儲備少且忽視了其作用;3.眼高手低——認為攝影很簡單不學都會拍,但實際操作卻不會;4.理論與實踐結合受挫——上課聽懂理論知識下課還是不會拍;看得少、練得少、想得少;過度依賴后期對攝影的作用。攝影課中實踐課過多理論課過少,會讓學生陷入盲目拍攝的、缺乏理論指導的情況;理論課過多實踐課過少,會讓學生聽課熱情和學習熱情下降,同時課程的趣味程度減弱。
最后,從學校、授課教師、學生角度來說,基礎類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基礎攝影課程由于授課集中在大學一年級,學生處于起步階段,拍攝水平有限不能通過單獨一門的課程學習“出作品”、“有成果”,學生的成就感較低,對課程的興趣度度也就不夠。另外,由于其課程性質,攝影知識主要以簡易通俗、基礎性為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知識難度、廣度較難把握,基礎性的知識看似與網絡上的知識碎片類似,學生似懂又非懂易造成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二、探討基礎攝影課程的教學改革
首先,明確基礎攝影課程的作用和地位。基礎課是為專業課、核心課服務的,基礎攝影課對培養學生的構圖、用光、曝光、色彩等視覺元素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且對后續課程有重要影響,從學生、教師乃至學校的角度來說應予以充分重視。以筆者教授的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以下簡稱上外賢達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為例,基礎攝影課的后續課程有數碼攝像課和數字圖像編輯課,攝影課中的光圈、快門、用光、構圖與攝像課有很多共性,部分學生由于攝影課沒上好,導致后續的攝像課也很難掌握,實踐拍攝部分就無法完成練習,攝影與攝像知識的不扎實直接導致不同專業方向在靜態、動態數字影像的制作與把控方面出現嚴重問題,這是惡性循環。明確基礎攝影課的作用的同時,有利于教師調整教育教學方法。
其次,應以學生為本位,結合攝影大眾化發展的大環境,隨時調整講授內容和授課方法。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一切教學活動的重點,分析學生特點就成為首要任務。在問卷調研中顯示,72%的同學認為大學攝影課堂還是獲取攝影知識的主要途徑,37%的同學有過網絡攝影課程的培訓,培訓內容以講解知識和分析作品為主,缺乏實踐指導。5%左右的同學參加過線下攝影機構培訓,主要以主題實踐為主,缺乏系統化的理論知識講解,同時從學生的反饋中還發現,同時具備理論講解和實踐指導的攝影培訓有時間長培訓價格貴的特點,不適宜學生群體學習。根據調研結果與對攝影大眾化生態的思考,從理論講授方面講,基礎攝影課的教學過程中讓攝影知識成體系,防止網絡知識的碎片化與只講求實用主義的學習,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還應注重運用討論法鼓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利用網絡資源補充課堂知識,并在教師指導下正確梳理從網絡中獲得的知識,教師不應抵觸學生從除課堂外其他渠道獲得攝影知識,而應多了解,正確指導。同時利用網絡和新媒體逐步建立學生自學的機制,在課下加強學生參與互動、交流,拓展知識內容。另外,適當開展趣味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如手機攝影教學、直播形式,微短視頻形式的運用,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多向發散的藝術創意,對學生作品盡量不否定不批評,鼓勵學生培養多元化的審美。
再次,在分析教學對象的基礎上調整適宜其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比例。宏觀上講研究型大學應更加側重理論的學習,適當加大理論課的比例,而應用型大學則適當增加實踐課的比重,但同時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指導。以本校為例,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上外賢達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本科層次大學,要適應辦學方針制定適宜的改革措施,就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以理論帶實踐、以實踐證理論再以理論析實踐,將實踐與理論揉和在一起不予區分。攝影本身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有理論體系指導下的拍攝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拍攝、分析、再拍攝這樣四個學習步驟中更快的理解影像。因此,側重實踐課,將理論課與賞析作品課分解變短,穿插進實踐的過程中,是比較適宜應用型大學學生的方式。同時,在課程講授過程中也應創新教學方法:1.在講授過程中,要以學生感興趣的時下熱點為案例,融入理論知識,尤其以攝影拍攝的臺前、幕后制作為例演示講解。以課堂外的世界+課堂內的知識結合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2.在實踐過程中,設計學習情境、設置項目或結合攝影比賽項目,以項目形式激勵學生運用講授過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把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3.重視講評,在講授中分析時新案例,在實踐中跟隨學生,隨時指導分析學生作品,實現隨講隨改,這部分的分析講評比經典作品的講評還要重要。講授、實踐、講評三個教學環節相結合、相輔相成才能最大程度鼓勵學生進行結合理論知識的實踐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最后,加強攝影實驗室的建設和完善,建立便捷的學生使用借用制度。數碼時代對攝影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數字化環境下攝影實驗室的使用也是藝術類大學教育的必要環節。目前我校已為學生提供數碼單反相機、三腳架、影棚的無償借用,這對學生開拓眼界,將課堂知識運用于實踐拍攝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同時,設備的使用還存在借用手續較復雜、環節較多,學生個人借用不方便,課下不能借用設備等問題。因此,完善實驗設備借用制度,發揮已建成攝影實驗室的功效,對于基礎攝影的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效果都大有裨益。
總之,高校基礎課程的建設就如建筑的地基一般,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為高年級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幫助。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技術的進步,網絡的普及化和高效化,對基礎攝影教學充滿挑戰,切實落實好各項改革方案,對教學效果將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鮑崇高,張健,趙欣,朱繼洲,胡奈賽.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基礎課程教學質量.中國大學教學.2017-03-15
[2]高芳.民辦高校攝影課程教學改革初探.現代交際.2015-01-15
[3]劉福元.高職藝術類基礎課程教學研究.大舞臺.2013-09-20
[4]鄧俊峰,梁婷.淺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攝影基礎課程改革.課程教育研究.2016-10-05
[5]左文.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分析.大眾文藝.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