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
【摘要】三大構成課作為動畫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 著重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方式以及創造性的設計思維。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動畫專業的培養方向的不斷更新,市場以及社會對動畫學生提出的新的要求,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也應靈活多樣。本文分析了現階段三大構成課程在動畫專業教學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及探索。
【關鍵詞】包豪斯 基礎課 三大構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34-01
動畫設計雖然是近些年來興起的專業,但從課程設置看,三大構成在動畫的教學中屬于專業必修課,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動畫影視作品中,三大構成的應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平面構成主要探討二維平面的構成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構成原則和規律表達設計意圖。色彩構成則是研究人對色彩的感知和心理效果,動畫的學生能夠用理性和邏輯對色彩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審美力、以及色彩規律的運用。立體構成是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新的形態的過程,注重材料的應用及空間關系的構造,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能力、立體包裝的動手能力,為學生后續的雕塑課、定格動畫課程以及畢業設計奠定基礎。
1.三大構成課程在動畫專業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對動畫專業的學生要求也在不斷變化,而包豪斯設計學院的體系自從傳入中國之后,一些教學內容的設置幾十年都沒有怎么改變。在我國三大構成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技術性,只強調片面的形式上的工整, 導致學生只具有機械復制能力,忽略了構成課程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味的抄襲和模仿讓學生懶于思考,對動畫后續創作課程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其次教師在教授課程時,往往因為課時不夠等因素而將構成的發展及構成的原則粗略帶過甚至直接不講,從而導致學生無法與后續課程很好的銜接,學生對構成的來龍去脈以及課程設置的目的不了解,與其他設計課程脫節,導致學生主動性不強從而降低學習興趣。
最后三大構成課程在動畫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根據專業特色進行課程的取舍及側重,沒有分清三大構成課程的邏輯關系,而是籠統、平均的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這導致學生在較短的課時內,分不清重點,無法掌握動畫專業必要的能力。
2.三大構成課在動畫專業教學中的改革與探索
(1)課程內容的創新,為專業課程的服務
三大構成課程是培養動畫學生造型能力、色彩運用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設計思維的課程,學會構成主義中形式美的法則,并為動畫設計專業課程服務。
在動畫設計專業的教學中,首先,需要應該梳理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及立體構成課程內部的知識體系,針對動畫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的設置,在有限的課程數目下,對三大構成的授課內容進行取舍。如在對動畫專業學生的教學中,色彩構成應該作為重點教授,結合專業對角色及場景的色彩心理進行詳細分析,讓學生掌握色彩規律及配色技巧。平面構成是前置課程設計素描的延續,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避免重復的理論教學。在有限的課時里,將立體構成課程壓縮,授課時只針對各種材料進行探索,激發學生的思維,將塑形和運用技法留在后置課程雕塑課程以及創意實踐課程解決。
其次,動畫的前期設定在市場上已經發展到無紙化程度,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板繪能力。而在課程設置上,動畫專業并沒有一門課程是專門針對板繪進行,大量后續課程卻都需要學生運用板繪技能,因此將手繪板教學植入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里,更有利于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這也有利于課程之間的銜接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在課程作業的設置上,應突出動畫專業特色,如漸變練習,可以布置一個具有故事情節的實驗小動畫,訓練學生的劇本創作能力以及動畫原畫的繪制能力。這不僅可以對后續的角色場景設計課、劇本與分鏡等課程的學習起到一個提前熱身的作用,還可以對前期課程進行回顧以及應用,如PS課程。
(2)教學方法的創新,與計算機相結合
當今社會,早已從工業時代發展為數字化信息時代。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傳統的手繪制約了學生的創意,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比如有些學生想要進行設計嘗試時,卻往往因為手繪方式或者手工制作過于繁瑣,制作難度過大從而放棄了探索的想法,去選擇更容易實現的手繪或手工制作方案。其次傳統手繪在表現時往往需要的時間更長,如“重復構成”原理在傳統手繪中學生需要重復繪制同一個元素,浪費了課堂的實踐時間,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而計算機的設計方式可以大大縮短作品的制作時間,在同樣多的課時里,可以實現更多的創意。
并且在計算機的制作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創意效果,學生的任何想法都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實現。避免單純的臨摹、模仿現象,有利于學生從再現自然到創造自然的轉變,從而實現本課程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
(3)課程結構的創新,加強課程的實踐性
包豪斯的基礎教育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將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教師在教授課程時,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而空講理論。在課程的結構上,可以打破傳統的先教授,后練習的順序。 讓學生先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再針對問題而進行講授理論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并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從實踐中掌握原理。
三大構成課程目標是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藝術類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思路與方法,與動畫專業緊密聯系,應用計算機設備,對學生要因材施教,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龍燕主編.三大構成[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4
[2]盧亮.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三大構成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究 [J].《電影評介》:2014
[3]任冠楠.淺談三大構成課的改革[J].《科教信息》,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