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它體現音樂的風格特點,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樂感的重要途徑,學生能否對節奏準確的表達將影響其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農村初中音樂教學中,由于教學設備落后、資源匱乏,教學方法傳統,枯燥的節奏訓練使學生心生倦怠,不能集中精力學習,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結合理論學習材料和在農村初中音樂教學中利用微課的實踐,談一談如何進行更好的節奏訓練教學。
【關鍵詞】初中音樂 節奏 微課 農村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206-02
對于音樂而言,音符、節奏以及旋律是其主要的三大部分。其中,節奏是音樂的核心和靈魂,它體現音樂的風格特點,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樂感的重要途徑,學生能否對節奏準確的表達和敏銳的感受將影響其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農村初中音樂教學中,由于教學設備落后、教學資源匱乏等因素影響,教學方法傳統、單一,反復枯燥的節奏訓練使學生心生倦怠,不能集中精力學習,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而微課的出現和應用影響和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為教學注入了新鮮養分,其操作簡單易行,創設真實的、有效的教學微情境,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準確掌握要點,培養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一、深刻理解節奏訓練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音樂是一門啟蒙式的教學,對發展初中生的藝術潛能和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音樂教學的基礎和基本內容,任何音樂都離不開鮮明的節奏。奧爾夫曾經說過:“音樂構成的首要要素即為節奏,而非旋律。”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節奏,只有精準地表現出樂曲的節奏,才能展現樂曲的性質、風格以及內在情感。節奏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教學,而節奏如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它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和獨特的表現功能,因而節奏不僅包含運動時間的長短—時值,還包含運動幅度的緩急—速度等因素。對于初中生而言,接受多方位地節奏訓練,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樂,提高節奏感,加快識譜速度,增強學生對樂曲、歌曲的感知、欣賞及分析能力。
二、從初中生學習特點出發,應用微課激發學生對節奏訓練的興趣
音樂教學中,初中生往往對歡快、活潑的音樂內容比較有興趣,對樂理知識的學習比較消極,反復枯燥的節奏訓練就易使學生心生倦怠,難以集中精力學習。因此,節奏訓練的關鍵應避免教學環節的單一枯燥。而微課是通過視頻生動的音響效果和影像圖文變化引導學生練習,在節奏訓練教學中進行應用,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節奏訓練的興趣,從而提升教學實效性。
一是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微課的特色是生動活潑,以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方式融入到教學中,使音樂學習變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利用微課的優勢,恰當、新穎的導入新課程,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微課創設了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注意力被吸引,更專注跟隨知識點去消化理解,提升對音樂學習的熱情,使教學課堂的氣氛變得活躍。
例如:七年級音樂湘教版上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優美抒情的蒙古歌曲,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展示內蒙古草原景色,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一望無際的草地來展示本課的作曲背景,既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又能體驗到歌曲創作的情景。
二是避免進行單調的節奏訓練。微課是基于網絡和多媒體終端設備,制作人員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或者某一知識點制作成簡短視頻,采用直觀、生動、簡潔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方法。這種新型教學資源有效彌補了傳統課堂單板、無趣的缺點。
例如:在教學《音樂的大切分節奏》音樂課時,我在初一年段五個班進行教學。第一、二個班級后,以傳統讀譜方式教學,學生學習起來異常吃力,教學效果明顯不佳。而改用PPT微課方式教學,創設切分節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來表現節奏由遠到近、漸走漸遠的音樂微情境,把抽象的切分節奏的強弱關系通過圖文變化的方式直觀表現出來。如:把強拍向后移動、把弱拍唱得強;通過不同的影像、聲音來認知音樂節奏的變化,中間音符時值長,兩邊音符時值短,將原本枯燥的內容結合微課技術使教學變得有趣、生動,在上第三個班級課程,發現學生對于切分節奏的掌握比前兩節課效果要好,降低了節奏訓練的單調性,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節奏掌握的效果就出來了。
三、運用微課進行音樂節奏教學 有效解決節奏訓練教學的重、難點問題
初中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迅速發展的階段,對于抽象、晦澀的知識難以接受,很多學生在學唱歌、樂曲上對節奏把握不準,遇到難點及抽象知識學生就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學生了解重、難點。而 “微課”圖文變化及音像生動的特點正好彌補了傳統教學的這一缺點,既可讓學生清楚地了解節奏的律動方式及變化,掌握這些重、難點;又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享受音樂的美感。
例如:我在維吾爾族民間舞音樂節奏教學上,為使學生更清楚了解維吾爾族音樂的特點和基本動作,我使用微課制作了新疆舞中較為常見的三種節奏伴奏音型及維吾爾族的民族樂器,展現如手鼓、都塔爾、木嗩吶等獨特的樂器及音質,播放《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舞蹈片段,讓學生們感受維吾爾族音樂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的特點,通過欣賞熱情的舞姿和歡快的節奏,學習維族音樂不同風格的節奏特點,采用不同的音符在樂譜上標注,以特殊圖形來直觀記憶對應節奏的特點,進而加深印象,有效掌握所學的難點內容。課堂上拿出小鼓和鈴鼓拍打出三種節奏,并使用多媒體設備現場錄音,作為教師示范教學,學生聽后并跟著拍打,在欣賞和動手拍打中更有助于學生迅速了解和掌握維吾爾族獨特的音樂節奏難點。
四、運用微課開展音樂節奏教學活動,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應是課程的主體,而教師作為適時的引導者。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探索中提高教學質量,而運用微課開展音樂節奏教學活動,其靈活、生動、直觀的優點,更能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節奏教學中,我們可以播放一段微音樂節奏片段,將節奏的強弱采用編輯器將其結合,通過時值拉長、縮短制成各種不同風格的節奏,引導學生體會節奏的變化與創新,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例如:在節奏感訓練中,我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簡短的音樂,通過畫面及聲音的變化,將大自然不同的聲音串聯,表現節奏的強弱和分明,你聽,大風吹過的聲音:呼呼呼;竹葉被吹晃的聲音:沙沙沙;布谷鳥動聽的叫聲:布谷布谷布谷;河流流過的聲音:嘩嘩嘩,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屬于大自然的節奏。引導學生學會聆聽節奏,感悟大自然奧妙的變化,讓學生在感悟中去領悟和創編節奏,通過節奏編輯器將自然界各種奇特的聲音微素材全新的結合在一起,創編出屬于自己的節奏。
總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音樂節奏教學資源,能促進初中音樂節奏訓練教學效果的提升。深入研究在農村初中音樂整個課程應用微課的教學實踐,使之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和彌補了農村教學資源匱乏的短板問題,為音樂課堂服務,解決初中教學資源薄弱問題,是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中小學音樂教學節奏訓練策略
[2]于彩雯.微課,讓音樂課堂變得更“活潑”.《教育技術》,2016年第04期
[3]薛溶.初中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探討.《中小學教育》,2016年4月總第239期
[4]王蓼荻.淺談微課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實踐應用.《教育技術》,2017年第06期
作者簡介:
胡曉黎(1984.1-),女,漢族,福建屏南人,本科,屏南縣教學儀器工作站, 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