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3月10日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德勤宣布,與Kira Systems系統公司合作,引進人工智能到審計、會計、稅務等工作中,這將解放了會計人員繁瑣的工作,這項科技創新工作,將幫助員工從閱讀合同等文件中獲益。而2017年5月,“德勤財務機器人”推出了一款針對財務人員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機器人的處理速度是人類工作人員的15倍以上,而且它可以連續工作7×24小時,近80%的基于流程的規則可以被它取代,這使得它成為了一個超級員工。但是馬云說:“雖然人工智能會帶來很多幫助,它也將減輕人類工作的負擔,機器人可以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但它們不能代替人類工作”。
【關鍵詞】人工智能 納稅實務 教學內容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44-02
《納稅實務》是高職會計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它不僅研究稅務工作中的會計問題,而且研究會計工作中的稅務問題。它是一門集稅法、法規和會計于一體的邊緣學科。學生主要面對的崗位為各類企業稅務會計崗位、財務管理崗位和納稅申報崗位,這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稅務核算、報稅技能和納稅籌劃能力。
一、課程改革必要性
2017年4月21日,中國注冊稅務代理協會與南京財經大學聯合舉辦了“互聯網+企業服務”論壇。專家說,在今天的人工智能中,一大批普通會計未來可能面臨失業風險,應盡快轉變為稅收籌劃等高端領域。中國注冊稅務代理協會副會長李林軍說,但是一些創造性的東西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宏觀層面的稅收籌劃、一個好的稅務人員、做單一業務,可以幫助企業節省數千萬元的支出,拿個幾十萬、上百萬的報酬,是很常見的。財務機器人的出現,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很廣,我們會計職業人該何去何從?
每一次會計大變革將對會計職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使了我們職業院校重中之重必需進行專業課程的改革,以適應社會形勢的需求。對于會計專業核心課程《納稅實務》尤其影響巨大,特別是課程教學內容應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隨之變化,從而能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所需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二、課程內容改革思路分析
(一)課程教學改革指導思想
通過對各職業院校及各企業、事業單位的調研,了解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納稅實務課程的設置、教學及對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能力要求,以及了解人工智能下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核心課程納稅實務的能力、素質的要求,比較其相關的變化。將構建的“人工智能納稅核算、企業戰略稅務籌劃”的理念應用到會計專業納稅實務的教學工作中。
(二)納稅實務課程體系構建
對于高職教育,《納稅實務》這門課程教學內容應密切結合人工智能下我國現代中小企業的納稅實務核算崗位、財務管理崗位、納稅申報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利用人工智能納稅核算,企業戰略稅務籌劃。該課程主要包括了增值稅、消費稅及關稅的流轉稅納稅實務、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所得稅類納稅實務、房產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的財產和行為稅類納稅實務,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的資源稅類納稅實務、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船舶噸稅、煙葉稅、環境保護稅的特定目的稅類納稅實務。
(三)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1.流轉稅納稅實務設計
流轉稅類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及關稅,因營改增后,增值稅是所有稅收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種稅,該稅種的稅收收入占到整個稅收金額的三分之一還多,現流轉稅以增值稅為例進行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增值稅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計算銷售額和組成計稅價格;計算當期銷項稅額;計算當期進項稅額;計算一般納稅人應納稅額;計算小規模納稅人應納稅額;計算進口貨物應納稅額等等,對于這些教學內容學生能理解及掌握,能利用軟件采用人工智能核算,現在納稅實務軟件已具備會計學科智能在線測驗系統,這些系統其實就是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在系統中企業增值稅納稅核算題目不重復、系統自動改分、成績實時分析,這些軟件系統智能數據無比強大,能部分代替人工核算,學生除了需掌握增值稅的人工智能納稅核算外,還需要掌握到人工智能替代不了人腦的部分,那就是怎么在納稅核算的基礎上進行企業戰略稅務籌劃。
案例1:A食品公司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稅率為17%,該食品公司開發種植芒果,再將芒果加工飲料及果脯等食品出售,2018年2月,該公司銷售了加工食品200萬,增值稅為34萬元,但與該業務相關的進項稅額較少,只有化肥農藥等項目產生了2萬進項稅額,則該食品公司通過人工智能核算也需要交納34-2=32萬元的增值稅。那么對于會計人員來說當今社會除了要會用人工智能進行納稅核算,還需要通過對《納稅實務》課程中的增值稅學習,會進行企業戰略稅務籌劃,從而降低企業的稅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根據增值稅這一稅種的學習,可以掌握的知識點:那就是增值稅稅法的規定,如果直接從事植物的種植、收割和動物的飼養、捕撈的單位和個人銷售自產農產品,這公司可以免征增值稅,但購買的各項原料的進項稅也不能抵扣;如果一般納稅人向農業生產者(種植者、飼養者、捕撈者)購買免稅農產品,或向小規模納稅人收購農業產品,可以按收購金額的11%計算進項稅額,從而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學生對通過增值稅農業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就可以進行企業戰略納稅籌劃,那么就可以將這家A食品公司分為兩個會計主體,種植芒果業務作為一獨立的會計主體,這樣種植業可以按照我國稅法免交增值稅,而加工飲料及果脯業務作為另一會計主體,對加工食品公司因是購買農業生產者免稅農產品可以按購買價格的11%計算進項稅額,可以進行抵扣。
按上個案例,假設分開獨立的食品加工公司,在2018年2月還是銷售了200萬飲料及果脯,銷項稅額還是34萬,該食品公司2018年2月從種植公司購買了生產芒果原料價值100萬元,這樣食品加工公司就能按照100萬元的收購金額和11%的扣除率計算其進項稅額,即得到可抵扣的進項稅額為11萬元,則只需交納增值稅34-11=23萬;而對于種植芒果的企業享受增值稅免稅優惠,不需要交納增值稅,但前面采購化肥農藥等項目產生的2萬元進項稅額也不允許進行抵扣,這樣使種植企業享受到了農業特產稅的免稅政策。通過這項納稅籌劃,企業可以少交納32-23=9萬元的增值稅,學生通過對《納稅實務》課程增值稅的學習,既要學會用人工智能進行納稅核算,又要對所學知識點掌握理解提升到怎么進行企業戰略納稅籌劃。
2.所得稅納稅實務設計
所得稅類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一種直接稅,是我國第二大稅種,是企業一種不能轉嫁的收益稅類,而個人所得稅是一種代扣代繳稅,是企業職工的實際負擔,學生通過這兩種稅種的學習,既要掌握相關的每一稅種的構成要素,會通過納稅實務軟件進行人工智能納稅核算,更需要學習如何對所得稅類進行企業戰略稅務籌劃,企業所得稅籌劃的主體是企業,個人所得稅籌劃的是企業的職工,要讓職工發同樣的工資,可以少交稅,且是合理的避稅。現以企業所得稅為例設計該稅種的人工智能納稅核算、企業戰略稅務籌劃。
案例2:長江木業有限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5000萬元,會計利潤400萬元,通過人工智能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為500萬元,在全年賬目中有兩項相關稅收事項:(1)銷售費用賬戶中列支了企業全年廣告費用600萬元、業務宣傳費用250萬元。(2)營業外支出賬戶中列支了該公司本年度對湘西農村貧困小學的直接捐贈80萬元。
本案例中,通過企業所得稅所學的知識點,稅種的各種要素及應納稅額的核算學習,長江木業公司人工智能也能算出應交的企業所得稅為500*0.25=125萬元,但我們對于這稅種的學習,所有的知識點必需理解掌握外,會計學生還需要提升該稅種的企業戰略稅務籌劃。對于該案例中第一項稅收事項,按照稅法規定廣告及業務宣傳費可按營業收入的15%抵扣,5000*0.15=750萬元,還有600+250-750=100萬元超支,本年不能抵扣,但如果將該企業的銷售部門單獨設立為一個全資負責銷售的子公司,子公司不賺什么差價,這樣,廣告及業務宣傳費可按兩家公司的銷售收入的15%的比例來進行計算抵扣費用,則應納稅所得額可以少計100萬元了;案例中第二項稅收事項,我們國家稅法規定,直接捐贈不能在稅前列支,該企業可以考慮通過非營利的機構對該小學進行捐贈,那么應納稅所得額也可以少計80萬元,通過這兩項的戰略納稅籌劃,企業可以少交納企業所得稅為(100+80)*0.25=45萬元。
其他各類稅種對于我們高職學生來說,也是既需要對該類稅進行掌握理解,從而會人工智能進行納稅核算,還需要對每一類稅的國家稅法各項規定進行理解提升,從而能實現對企業的戰略稅務籌劃。
三、課程教學方法設計
課程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聯結紐帶。這也是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必要條件。教學內容的完善還需要教學方法的輔助,我們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主體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師生互動教學觀,使學生能夠更主動地進行網上在線學習和培訓,使學生能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為知識的設計者、組織者、引路者。
《納稅實務》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是要突破現行的教學理念,它是以當前社會所需會計人才為基點,突出當前職業能力作為目標,充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納稅核算、企業戰略納稅籌劃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財務機器人不能達到的職業判斷和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出當今社會所需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人工智能時代,哪種會計人不會被淘汰[N].高頓財經,Lan.zheng
[2]祝姍.人工智能與會計人員[J].財稅研究,2016(15)
[3]張威.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人力資源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6(13)
[4]人工智能會造成財會人失業嗎[J].中國總會計師,2016(3)
[5]李佳楠.人工智能大潮來臨 復合型財會人才是方向[J].財會信報,2016(9)
作者簡介:
洪娟(1974-),女,湖南望城人,就職于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學院,副教授、會計師,研究方向為納稅實務、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