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芳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無論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有科普文的身影:《恐龍的滅絕》《蝙蝠與雷達》《太陽》《月球之謎》《鯨》《新型玻璃》……作為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文富于知識性、科學性和邏輯性。教材編排此類文章旨在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科學興趣,了解說明方法及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然而,由于科普文文體平實樸素、語言準確嚴謹等特點,不少教師會出現教學模塊死板、教學方法單一、語言分析過多的現象。這樣的課堂“了無漣漪”,教師教得毫無生趣,學生學得無精打采。教師若能有效整合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形象直觀、聲色兼備的優勢為科普文教學“架橋鋪路”,則可以使科普文教學走向動態化、精細化、立體化,進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活躍課堂學習氣氛,達到最優化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化虛為實——創設情境親歷學習
科普文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的功能。不少教師在教學時總是習慣性地在科普知識的講解上打轉,這就使得不少學生不能像學習其他類型的文章那樣感興趣。在教學科普文時,教師可以大膽地讓多媒體步入課堂,彌補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等方面的不足。多媒體作為時代進步的產物,可以通過聲音、圖片、動畫等效果為學生創設生動新穎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鹿和狼的故事》一課時,筆者創設了 “我是凱巴伯森林考察員”的情境,帶領學生走進凱巴伯森林,通過多媒體呈現大量森林被毀前后的圖片,在強烈的對比中引起學生想要求根問底的原因。這一環節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科普文教學逐段分析講解的枯燥學習方式,讓學生置身于科學探究的假想情境中,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親歷學習過程,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充分領略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
二、反客為主——自主探究增添趣味
相對于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文來說,科普文重在普及科學知識,所以略顯枯燥乏味。不少教師在教學科普文時,傾向于“教師說、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單項通道”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者,科學沒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離了文本。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然就無從談起。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打破了這一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探究,自我發現、思考提供了可能性。教師可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科普文教學增添趣味因子,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如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教師可以出示“新型玻璃產品說明表”,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充分研讀文本,悉心填寫“新型玻璃產品說明表”。待學生填寫完畢,再組織展開“新型玻璃產品推薦會”,讓學生將課文中的語言創造性地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又如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師可以設計6個學習主題供學生選擇學習:了解黃河的地理概貌;了解黃河的過去,想一想“黃河為什么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了解黃河兩岸人民的風土人情;了解黃河的開發和利用;了解黃河的污染,為什么黃河被人們成為“禍河”;了解黃河的變化過程。學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一個主題進行小組合作研究,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借助電腦網絡平臺進行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的思考與交流。
三、化靜為動——直觀演示突破難點
小學學習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形象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具體的表象。由于受到兒童認知水平的限制,兒童對科普文中的科學知識的理解往往容易成為教學此類課文的“瓶頸”。教師若單純地將書面文字與口頭傳授結合在一起,學生不僅無法理解抽象的科學知識,甚至還可能失去與文本對話的興趣。而多媒體教學的引入恰巧突破了這一難點,將抽象陌生的科學知識或現象形象化、直觀化,為學生架起了一座形象感知與抽象思維的“橋梁”。
《蝙蝠與雷達》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科普課文。讓學生理解“蝙蝠與雷達的關系”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易于接受這一抽象的教學內容,筆者在執教時通過直觀演示的方法,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具體動態的視覺畫面,將靜止抽象的文字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音像復合體。筆者在演示“蝙蝠的探路秘密”時通過放大、重復、慢放、定格等多媒體技術使雷達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間的聯系清晰而具體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很快就理解蝙蝠的探路過程和雷達的工作原理。
四、舉一反三——巧妙遷移說明語言
科普文在語言方面的最大特點是選詞考究,表義準確,說明方式豐富多樣。不少教師在教學時也普遍重視說明語言及方法的介紹。但從總體上來說,教師理性分析的多,學生讀書領悟的少;教師單獨講解的多,學生整合感悟的少。這樣的理性講解使得科普文準確嚴謹的語言被孤零零地肢解為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幾種干巴巴的說明方法。筆者以為通過朗讀感受科普文語言嚴謹之美是“根”,巧妙遷移以寫演繹科普文語言之美是“本”。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寫作情境,提供寫作素材,促進讀寫結合,使科普文的語言之美不再是“紙上談兵”。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太陽》一課,作者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的遠、大、熱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寫作因素,利用多媒體提供有關地球的信息,如地球的大小、氣候情況、植被情況等。要求學生遷移從《太陽》一課中習得的說明方法選擇一個方面具體介紹有關地球的知識。
又如蔣軍晶老師在教學《麋鹿》一課時,在充分品讀課文后出示一個卡通的麋鹿圖像,創設讓麋鹿參加奧運吉祥物競選的情境,要求學生結合麋鹿身上的優勢為其寫競選報告,促進了讀寫結合。此環節,教師并沒有直接講解課文的說明方法,學生卻在不知不覺中巧妙運用這些方法為麋鹿競選報告“添姿潤色”。
五、內外融通——鏈接資料延伸課外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科普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到課外去探索科學的奧秘。如果教師僅僅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的陳舊教學方法上,學生就很難領略科普文的獨特魅力。多媒體和電腦網絡信息容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打破了以往科普文封閉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學狀態,開辟了多向立體的學習通道,使得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及課堂一隅。教師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進行自主拓展閱讀,將科普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真正體現“生活處處皆語文”的理念,實現科普文教學“小課本,大課堂”的目標。
在教學《月球之謎》時,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較好地處理了課程資源拓展的問題。課前,筆者布置學生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上,筆者鏈接“月球知識超市”網頁讓學生了解更多月球的知識,如月球的回聲、月球坑穴的形成等。課后,筆者更是鼓勵學生到網絡中了解更多的月球奧秘,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月球之謎的興趣。這種緊扣文本適度拓展的教學策略,始終根植于科普文學習的“沃土”,將知識拓展與興趣激發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介入為科普文教學注入了蓬勃生機,使科普文不再是一張“嚴肅的面孔”。作為科普文課堂教學組織者,教師要成為信息海洋的“導航員”,熟練掌舵多媒體技術之“帆”,讓科普文教學也能實現“言”“意”相生的和美境界!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