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情 林孝松 汪正國
【摘要】以重慶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為對象,從學生背景、誠信認知、誠信實踐(學業、社交誠信等)、誠信維護等方面設計問卷并通過網絡獲取調查結果,同時結合調查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策略。結果表明,研究生誠信價值觀十分清晰,部分學生在自身利益驅使下,會出現不誠信行為,主要體現在逃曠課行為、考試作弊和學術論文抄襲、虛假署名等方面。
【關鍵詞】誠信教育 問卷調查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01-02
“民無信不立”,誠信教育作為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是實現“中國夢”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現實需要。但作業抄襲、考試作弊、考評材料造假、助學貸款惡意拖欠、求職誠信缺失、學術不端等問題屢見不鮮,研究生培養質量降低,學術氛圍不濃。2017年2月,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進行了全面修訂,強調對誠信缺失和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在此全新背景下,高校積極主動開展研究生誠信教育,探討誠信教育實踐途徑,建立誠信教育長效機制勢在必行,為高校研究生誠信教育體系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從學生背景、誠信認知、誠信實踐(學業誠信、社交誠信等)、誠信維護等方面設計問卷,通過網絡平臺獲取調查結果。問卷調查共回收答卷374份,有效率100%。涉及土木工程、地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工、理、文科專業。學生基本背景信息主要包括學生性別及所處學習階段、學生家庭結構與政治面貌以及學生專業及工作經歷情況等方面。[1]
一、研究生自身誠信認知情況
(1)對誠信的理解。“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適用”, 被調查者選擇超過半數(57.75%),“誠信既是道德約束,也是一種法律約束”占27.54%;在道德體現上,持“誠信體現在生活日常”觀點的人數與“誠信是素質修養,并不一定體現在表面”的人數相當,分別占總數的48.66%和44.65%。
(2)身邊誠信環境。調查顯示,53.48%的研究生感覺同學誠信狀況較好,認為很好的占24.33%,感覺一般的占21.12%;對于老師誠信表現,印象較好和好的共占83.96%,印象差、不了解的情況僅為2.67%;在同學們的不誠信經歷方面,調查結果呈現紡錘變化,偶爾遇到和有時遇到的比例最大,分別為47.86和41.98%,經常遇到和沒遇到的很少,占比均不足10%。
綜上,大部分研究生在誠信認知上,理解正面積極,認為這不僅是一種品質素養,也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身邊的誠信環境較好。
二、誠信實踐
(1)學業誠信。從調查結果看,針對逃曠課、早退和考試作弊等行為,學生因特殊情況有過一兩次不誠信行為的情況,占比42.78%,經常有這類行為的同學占35.29%,從未有這類行為發生的同學僅占21.12%;考試作弊的原因,絕大部分的人是為了通過考試(82.35%)和獲得榮譽(61.23%),覺得不公平而從眾的同學占36.63%。
(2)學術不端。調查顯示,“學生自己完成論文,少量摘抄和借鑒”情況,占77.54%,但也不乏有抄襲,虛假署名現象。虛假署名情況占78.07%,導師強制要求如何署名占29.95%。
(3)評獎助或貧困資料造假。為申請貧困生而進行材料造假方面,89.3%的人認為是嚴重的不誠信,還有一部分(6.95%)認為與自己無關,不會去考慮。
(4)拖欠助學貸款。調查顯示,大部分(88.24%)認為這是完全不誠信的表現,與申請貧困造假相似,小部分人(8.02%)表示不清楚,與自己無關。
從上述調查結果來看,逃曠課程,考試作弊和學術論文抄襲、虛假署名發生概率較高,且幾乎都是由自身利益所驅使。在申請貧困生造假材料和拖欠貸款方面,絕大部分研究生的看法是不誠信行為,只有少許為不過問態度。
三、就業與工作誠信問題
調查顯示67.65%學生認為是不誠信行為,22.73%認為適當的修飾可以接受;關于違約行為,有42.78%的學生認為是對學校和用人單位不負責,39.84%視情況而論;對于畢業生頻繁跳槽和違約現象原因,企業未能兌現承諾待遇,占79.95%。
綜上,面臨就業問題,為了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好工作,部分學生在誠信原則面前,放松自己的標準,在簡歷中添加虛假材料,包裝美化自己,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四、誠信體系構建與改善
調查發現,社會環境中部分不誠信行為的影響,占81.82%;自身約束能力,占74.87%;家庭、老師和朋友等的影響在半數偏上。由此可知,社會誠信文化氛圍的營造是首要關鍵點,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次之,95.45%的學生都有過家庭誠信教育,且63.9%是經常進行。
調查加強學生的誠信觀念時,在選擇建立誠信相關法律、健全和完善個人誠信檔案、加強宣傳和誠信教育及相關實踐考察等選項,占比均在60%~70%左右。加強學生誠信觀念的措施建議見圖1。
五、誠信教育實踐策略討論
“民無信不立”,誠信教育作為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是實現“中國夢”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現實需要。高校研究生受教育程度高且社會影響大,糾正其中不誠信行為顯得至關重要。就本文的調查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1)探索從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和宣傳活動三方面建立聯合機制,實現誠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2)構建誠信教育輔導機制,開展多領域、多角度的誠信調查和誠信信息反饋制度。
(3)建立研究生不誠信行為事件的專項處理機構,制訂以研究生誠信表現的專項調查方案,及時發現研究生的不誠信行為并予以處理。[2]
(4)構建引導機制,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學術工作的指導作用和表率作用。
(5)構建保障機制,為研究生創建良好的生活、學習和科研外部條件。
(6)構建監管機制,積極推動學校對學生行為的了解和學生朋輩之間的相互關心,從而建立全方位、多領域和多層次的高校研究生誠信教育綜合服務體系與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佘雙好.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的認識和評價[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2):9-12.
[2]程翠玉.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強研究生學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7,(10):29-32.
作者簡介:
余情(1977-),女,重慶北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