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宋云鳳

微課基于互聯網,短小精悍,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因此,在短短幾年內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應用微課,怎樣才能使微課更好地發揮作用?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一般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基礎不同、學習目的不同,微課的設計自然有所區別。
課前如何應用微課?
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往往受到自身學習能力的制約,而應用微課和配套的任務單指導學生進行課前學習,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方法,還能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首先,微課設計宜去“粗”取“精”。課前學習微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先習。針對每個學生的基礎進行針對性的異步選擇性學習,讓學生發現自己已經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時,對全班39人進行了前測,前測結果為:“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認知基礎),正確率94.9%;“你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公式嗎”(是什么),正確率59.0%;“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為什么),正確率20.5%;“試求下面平行四邊形面積”(怎么用),正確率41.0%。從前測數據可以看出,全班九成以上的學生能夠運用割補法正確數出圖形面積,還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能順利寫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達到了他們自認為“會”的標準。但是,從后兩題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掌握公式的推導過程,對于一些需要靈活選擇數據的題目,也不能運用公式正確解答,即知道了“是什么”,卻不知道“為什么”“怎么用”。有了這些分析,教師根據本節課教學重、難點有針對性地錄制微課,去“粗”取“精”,請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自主先習。
微課是教師在對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現狀等進行認真研讀及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微課包含著教師對教材的深度理解和獨特的教學設計。這種類似于“一對一”式的教學,使學生更容易感受到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策略以及學習技巧的幫助和潛移默化的指導。
其次,任務單設計宜尋找“生長點”。利用微課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正如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前測所顯示的,學生對于結果的重視遠大于過程,過程中的知識如果忽略掉,學生就會很容易忽略一些可遷移的核心知識,就會失去深度學習的機會。所以,應緊緊圍繞可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知識設計任務單。讓學生圍繞核心知識產生問題,尋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此時,再借助微課進行學習,就會有更多機會產生基于“理解”的深度學習了。
學習單首先簡單概括本節微課的教學內容、微課自主學習的指導方法,以及希望學生達成的學習目標。主體分成2欄,左欄是觀看微課前學生知識經驗的前測,右欄既有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對重點內容的理解與記錄,也有觀看微課后對所學內容的后測。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清晰地感知自己思考了什么,提出過哪些問題,認識到今天學習的知識與舊有知識間有什么聯系,而且能夠通過左右兩欄的對比更真切地感受怎樣由不會到會,由知道到懂得,由學會到會學。
課中如何應用微課?
于思維困惑處。在教學《有形狀的數》時,課前,我們發現許多學生能夠找到題目中的數據特點,即只要是4的倍數,就能擺出空心正方形,但不知道這個4到底表示什么。我們認為這是學生已有的對正方形特征認知的一個負遷移,是對知識不恰當的推廣形成的誤區。于是,我們設計了一個“找4”的環節,使學生借助圖理解4的真正含義。
在先學的過程中,學生出現困惑、錯誤是很正常的。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在課堂上進行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與思維碰撞,不斷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
于思維“不規范”處。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可是學生的先學往往帶有兒童印痕,不夠規范。但不夠規范,絕不等同于錯誤。學生不規范的想法中,往往有其獨特之處。例如,《雞兔同籠》一課的核心教學目標是教給學生有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而在交流收獲時,卻出現了這樣一幕——生1:“老師,我明明能一次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你還要我列出所有數據呢?”師:“是呀,明明能夠運用其他方法來解決問題,為什么還學習列表法呢?難道說列表法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嗎?”生2:“老師,少列幾次我也會,但您總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要有耐心。有序列表不是正好能培養我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嗎?”在這段對話中,個別學生對于列表這一策略“不認可”,究其原因,恰恰是忽視了列表策略最為重要的是有序嘗試、猜想的過程,沒有真正理解嘗試這種方法的本質。
課前學習產生的“思維困惑”“不規范”等來自學生的關鍵問題,課堂反饋時可以作為生成資源,引導學生研究、討論,形成共識。
在微課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時間等,靈活、主動地控制學習進度,深入思考,提出問題,在自主中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可以直面差異,在解惑中傳道,因材施教,實現更高效的指導,進而在學科教學中走進學生,讀懂學生,發展學生。